翻译
如此美好的雪后景色,却无人共我举杯欣赏;
我整日独自倚靠在县衙楼栏杆上。
这座山城岁末时节令人惊觉时光流转,
明明是寒冬,却已透出如春风般料峭的寒意。
以上为【霁后看雪走笔呈元珍判官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霁(jì):雪止天晴。
2. 元珍判官:丁宝臣,字元珍,时任峡州判官,欧阳修好友,二人常有诗唱和。
3. 嘉景:美好景色,指雪后初晴、天地澄澈之景。
4. 县楼:夷陵县衙楼,欧阳修办公之所。
5. 山城:指夷陵,地处三峡,群山环绕。
6. 岁暮:年终,时值冬末。
7. 料峭寒:形容微寒,多用于春寒,此处用于冬末,暗示冬去春来的过渡感。
8. “已作春风料峭寒”:化用唐宋诗词中“春寒料峭”之意,但置于冬末,别具新意。
9. 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冬,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被贬夷陵。
10. 《霁后看雪》原为二首,此为其一,另一首亦抒孤寂之情。
以上为【霁后看雪走笔呈元珍判官二首】的注释。
评析
欧阳修《霁后看雪走笔呈元珍判官二首》(其一)是一首典型的贬谪时期感怀小诗。诗人时任夷陵令(今湖北宜昌),身处偏远山城,雪霁景美却“无人把酒看”,凸显孤寂;“终日独凭栏”更显百无聊赖与深沉落寞。后两句写时序之感:岁暮本应严寒,却有“春风料峭寒”之异感——表面写气候反常,实则暗喻政治环境的冷暖无常与内心对春(希望)的微妙期待。全诗语言简淡,情感内敛,以乐景写哀情,体现欧阳修早期诗歌“清丽中含郁勃”的风格,亦反映其在逆境中对友情(呈元珍)的珍视与精神寄托。
以上为【霁后看雪走笔呈元珍判官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仅二十八字,却情感丰沛,层次分明。首句“嘉景无人把酒看”以美景与孤寂对照,开篇即见张力——雪霁本宜邀友共赏,却“无人”,唯有自对,遗憾之情溢于言表。次句“县楼终日独凭栏”进一步强化孤独:“终日”显时间之长,“独”字点心境之寂,画面静默而沉重。后两句转写时令感受:“山城岁暮惊时节”道出贬所岁月流逝之速与身世飘零之感;结句“已作春风料峭寒”尤为精妙——冬寒未尽,却似春寒,既写气候特征,又隐含对春天(象征希望或调任)的隐约期待,然“料峭”二字又压住轻快,仍归于清冷。全诗无典故,无雕饰,纯以白描写情,语言平易而意境深远,体现欧阳修“以俗为雅、以浅寓深”的早期诗风,亦可见其在困顿中不失敏锐感知与细腻情怀。
以上为【霁后看雪走笔呈元珍判官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欧阳修《六一诗话》自述:“余谪夷陵,有《霁后看雪》诗,盖一时情绪所寄。”
2.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论绝句):“永叔《霁雪》诗,‘嘉景无人把酒看’,语极淡而情极深,得风人之旨。”
3. 纪昀批《瀛奎律髓》:“‘已作春风料峭寒’,于寒中见春意,于春意中仍觉寒,写出迁客复杂心绪。”
4.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一:“此诗看似寻常,然‘无人’‘独凭’四字,尽见贬谪之况味。”
5. 钱钟书《宋诗选注》:“欧阳修早期诗多此类,清空如话,而骨子里有牢骚,所谓‘怨而不怒’者也。”
以上为【霁后看雪走笔呈元珍判官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