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在昔日任职东武之时,官吏们正严谨地处理新政文书。
斋舍空寂,连春天都无心留意,客人到来反先令我忧愁。
采些枸杞姑且自我安慰,食菊也不敢多留残余。
岁月流转到如今又是几何?牙齿和头发日渐稀疏衰老。
幸而此地一郡百姓尚得安养,心境仍如十年前初来时一般。
梦中饮酒本属虚幻,真正吃饱了也终究是空。
还有那赤脚的婢女,尚能烹煮红尾的鲜鱼。
心中明白一切皆如梦境,千万谨慎莫要轻易唱起“归去”之歌。
以上为【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戏作】的翻译。
注释
1. 颍: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苏轼曾于元祐六年(1091)短暂知颍州。
2. 公帑已竭:公家库藏已经耗尽,形容地方财政困难。
3. 斋厨索然:书斋与厨房皆冷清萧条,生活清苦。
4. 东武:今山东诸城,苏轼曾任密州知州,密州治所在东武。
5. 谨新书:指当时推行新法,官吏拘谨执行新政文书。
6. 采杞聊自诳:采摘枸杞充饥,权作自我安慰;“诳”即欺骗、聊以自慰之意。
7. 食菊不敢馀:食用菊花(古人认为可延年益寿),但不敢多留,言生活节俭。
8. 齿发日向疏:牙齿脱落、头发稀少,形容年老体衰。
9. 赤脚婢:不穿鞋的婢女,形容家境清贫。
10. 赪尾鱼:红尾鱼,一种淡水鱼,此处象征简朴却尚存的生活滋味。
以上为【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戏作】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题为《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戏作》,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所作。诗中以“戏作”为名,实则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慨与政治失意的无奈。诗人通过对生活窘迫、年华老去、仕途困顿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和对人生虚幻本质的哲思。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在自嘲与超脱之间展现出苏轼一贯的旷达胸襟。尤其末句“慎勿歌归欤”,既是对自身退隐念头的警醒,也折射出其虽处逆境仍不忘责任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戏作】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戏作”为题,实则寓庄于谐,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的精神高度。开篇回忆往昔在东武从政之状,“吏方谨新书”一句暗含对新法严苛执行的批评。转入当下颍州任上,“公帑已竭,斋厨索然”,直写经济拮据与生活清苦。然而诗人并未悲泣哀叹,而是以“采杞”“食菊”等细节写出安贫乐道之态。中间“岁月今几何”四句,由外物转入内心,抒发时光流逝、年华老去之感,情感深沉却不颓废。“幸此一郡老,依然十年初”一句尤为动人——尽管处境艰难,但为民之心未改,初心犹在。后半部分引入“梦饮”“真饱”之辩,体现佛教“万法皆空”的思想影响,又借“赤脚婢能烹赪尾鱼”这一生活细节,赋予清苦生活一丝温情与生机。结尾“心知皆梦耳,慎勿歌归欤”戛然而止,既是对归隐诱惑的理性克制,也是对儒家担当精神的坚守。全诗结构紧凑,情理交融,堪称苏轼晚年小品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戏作】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极萧散,而意含忧国。”
2.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三十五:“说得穷况妙,不说穷而穷态自见。‘梦饮本来空’二语,具眼人方解。”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王文诰语:“此诗作于颍州,时公方以财用困绌闻于朝,故有‘公帑已竭’之叹。然语不及怨尤,惟归之于梦幻,其度量可见。”
4.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尚有赤脚婢,能烹赪尾鱼’,琐事写来,愈觉凄然。结语提醒自己,非寻常放达者所能道。”
以上为【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戏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