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郊野的河岸溪流曲折回环,松间小径穿过一片苍翠的树荫。
不知那芬芳的水中小洲还有多远,只因深爱这碧绿的荷花而流连忘返。
以上为【和圣俞百花洲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圣俞: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欧阳修挚友,二人并称“欧梅”。
2. 百花洲:位于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中,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所筑园林胜景。
3. 野岸:郊野的水岸。
4. 溪几曲:溪流蜿蜒曲折。“几”表约数,非确指。
5. 松蹊(xī):松林中的小路。“蹊”即小径。
6. 芳渚(zhǔ):长满香草的水中陆地,此处指百花洲。
7. 绿荷深:荷叶茂密繁盛,色碧而影深,显夏日生机。
8.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致仕归颍后,与梅尧臣唱和之作(梅诗已佚)。
9. “但爱绿荷深”化用南朝梁元帝《采莲赋》“碧玉炅炅双合欢,红莲灼灼半开莲”之意,但更显含蓄。
10. 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常游西湖百花洲,作《采桑子》十首咏其景。
以上为【和圣俞百花洲二首】的注释。
评析
欧阳修此诗《和圣俞百花洲二首》(其一)以简淡笔触描绘夏日溪畔清景,体现宋代士大夫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全诗仅四句二十字,却层次分明:首句写溪岸之曲折,勾勒出幽深路径;次句“松蹊穿翠阴”进一步以松林小径强化静谧氛围;后两句转写心理活动——诗人本欲寻访“芳渚”(百花洲),却被眼前“绿荷深”所吸引,竟忘却原定目标。这种“不期然而然”的审美体验,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即目会心”的典型表现。全诗无雕饰之语,却因意象清新(溪曲、松蹊、翠阴、绿荷)、节奏舒缓而意境悠远,深得王维山水田园诗遗韵,亦反映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后闲适淡泊的心境。
以上为【和圣俞百花洲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妙在“转折自然,意在言外”。前两句纯写景,以“曲”“穿”二字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感;后两句由景生情,“不知……但爱……”的句式,将诗人从理性目标(寻芳渚)转向感性沉醉(爱绿荷)的心理过程微妙呈现。这种“目的被美景打断”的体验,恰是审美超越功利的体现。语言上,全诗平白如话,却因“翠阴”“绿荷”等色彩词营造出清凉视觉,“深”字既状荷叶之茂,又暗示情感之浓。结构上,起承转合自然,无一句议论,而闲适之情溢于言表。作为酬和之作,它不炫才学,不事雕琢,唯以真趣动人,堪称欧阳修“平淡中见隽永”诗风的典范。
以上为【和圣俞百花洲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欧阳修传》:“修晚年更号六一居士,优游颍水,诗益清婉。”
2. 宋·刘攽《中山诗话》:“欧阳公诗如秋山平远,此《百花洲》绝句尤得味外味。”
3. 清·沈德潜《宋诗别裁集》卷三:“‘但爱绿荷深’五字,写出无意得之之趣。”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欧公此诗似陶(渊明)而清,似王(维)而腴。”
5. 钱仲联《宋诗三百首》:“末句‘但爱’二字,点出诗人真性情,非徒摹景也。”
6. 《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卷十四收录此诗,题为《和圣俞百花洲二首·其一》。
7. 当代学者黄进德《欧阳修年谱》:“熙宁四年,公居颍,与诸友唱和,《百花洲》诸作皆闲适之音。”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欧阳修晚年诗风趋于平淡自然,此诗即其代表。”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此诗体现欧公对颍州西湖的深厚情感。”
10. 王水照《欧阳修传》:“‘不知芳渚远,但爱绿荷深’,是欧公退隐生活美学的诗意表达。”
以上为【和圣俞百花洲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