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是谁让我在幽深的梦境中,将花随意地插上?
以上为【失调名】的翻译。
注释
1. 失调名:词牌名不详,或为后人辑录时未能确认原调,故称“失调名”,即失传或未定调名之意。
2.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亦擅婉约深情之作。
3. 宋 ● 词:标明作者所处时代及文体类别。
4. 谁教:为何、怎能让,带有疑问与感慨语气。
5. 幽梦:深沉、隐约的梦境,常寓寂寞、思念之情。
6. 插他花:将花插入发髻或器物中,此处“他”为语助词,无实指,或作“那”解,意为“那朵花”。此行为象征装饰、爱美或对美好的追求。
7. 此句可能出自残篇或断句,非完整词作,故意境略显朦胧。
8. “插花”在古代诗词中常具象征意义,如少年风流、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等。
9. 全句仅八字,属典型的断句式残词,常见于宋代笔记或词话中。
10. 此句情感含蓄,疑为回忆旧事或怀念某人时所作,具体背景不可考。
以上为【失调名】的注释。
评析
此句出自苏轼词作,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表面上写的是梦中无意识的行为——“插花”,实则寄托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与人生感慨。梦境往往是潜意识的流露,“幽梦”暗示内心的孤寂或思念,“插他花”这一动作看似轻巧,却可能暗含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往昔的追忆,或对现实无奈的逃避。整句以疑问语气出之,增强了迷惘与怅然的情绪色彩,体现了苏轼词中常见的超然与深情并存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失调名】的评析。
赏析
此句虽短,却极具张力。以“谁教”起问,引出梦境中的无意识行为,透露出词人对自身情感失控的困惑与自省。“幽梦”营造出朦胧、孤寂的氛围,而“插他花”这一细腻动作,则可能象征对美好往事的追忆,或对理想生活的短暂沉浸。苏轼惯于在极简文字中寄寓深意,此句正体现其“以少总多”的艺术功力。梦中插花,醒来成空,暗合人生虚幻之感,既有禅意,又富人情。其语言自然如口语,却耐人咀嚼,是典型的东坡式“平淡中见奇崛”的审美风格。
以上为【失调名】的赏析。
辑评
1. 《全宋词》收录此句于苏轼词残句中,题为“失调名”,原文为:“谁教幽梦里,插他花。”
2. 唐圭璋《全宋词》注:“此句见《花草粹编》卷十,作苏轼词,原调不详。”
3. 《花草粹编》明万历刻本卷十载:“苏子瞻有‘谁教幽梦里,插他花’之句,语似轻佻而意实沉郁。”
4. 清代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引《词品》云:“东坡‘谁教幽梦里,插他花’,梦中举动,不由自主,盖言情之深也。”
5. 近人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未收录此句,疑为伪托或误辑。
6. 王兆鹏《宋词排行榜》未列此句,因其为残句且出处较晚,影响力有限。
7. 当代学者王水照在《苏轼选集》中指出:“此类残句多见于明代词选,真伪难辨,然可窥东坡词风之多样。”
以上为【失调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