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晨的鼓声隆隆作响,催促着太阳运转;傍晚的鼓声隆隆回荡,呼唤着月亮升起。
汉代长安城中,黄柳映衬着新挂的帘幕;柏陵之上,赵飞燕早已化为埋藏香骨的尘土。
千年时光如白昼般漫长,任你敲打黑发也终将变白;汉武帝、秦始皇这样的帝王也听不到这永恒的鼓声了。
任凭你青春乌发终成芦花般的霜色,唯有这鼓声与终南山一同守护着中华大地。
天上神仙也曾多次死去埋葬,而人间的更漏与鼓声却始终相伴,永不断绝。
以上为【官街鼓】的翻译。
注释
官街鼓:长安城大街上的鼓声,用以报时和戒夜。《旧唐书》:“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据《马周传》载:“先是京城诸街,每至晨暮,遣人传呼以警众。周遂奏诸街置鼓,每击以警众,令罢传呼,时人便之。”
隆隆:指鼓声。转日:指太阳升起。
月出:指月亮上升。
汉城:西汉建都长安,故称长安为“汉城”。黄柳:刚发嫩芽的春柳。这句暗示改朝换代,新帝登基,什物更换。
柏陵:指帝王陵墓。帝王陵地常植松柏,故称。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香骨:指赵氏的尸骨。
磓(duī):敲击,这里是消磨之意。日长白:指无尽的白昼。
孝武:汉武帝刘彻。秦皇:秦始皇嬴政。二人都是著名的信神仙求长生的帝王。
从:伴随。翠发:黑发,指年轻。芦花色:像芦花般的白发,指年老。
中国:指京都长安。
天上葬神仙:意指求仙者的虚妄。
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相将:相与,相伴,相随。
1. 官街鼓:唐代京城设有街鼓,每日晨暮击鼓以启闭城门、坊市,称为“官街鼓”或“六街鼓”。
2. 晓声隆隆催转日:清晨鼓声轰鸣,仿佛催促太阳东升、时光流转。
3. 暮声隆隆呼月出:傍晚鼓声再起,似在召唤月亮升起,象征昼夜交替。
4. 汉城:指汉代长安城,此处借古喻今,泛指都城。
5. 柏陵飞燕埋香骨:柏陵,疑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墓(一说为汉宣帝杜陵附近有柏树,或泛指陵墓);“香骨”指美人遗骨,暗喻繁华终归尘土。
6. 磓(duī)发:敲打头发,比喻时光摧残青春。一说“磓”通“摧”,意为摧折。
7. 千年日长白:千年如白昼般漫长,极言时间之久远。
8. 孝武秦王:孝武指汉武帝刘彻,秦王指秦始皇嬴政,皆为追求长生而不得的帝王代表。
9. 从君翠发芦花色:任凭你的青丝(翠发)变成芦花般的白色,指青春易老。
10. 几回天上葬神仙:连天上的神仙也会死去被埋葬,极言无物可逃时间法则;“漏声相将”指更漏之声与鼓声相伴,象征时间永不停歇。
以上为【官街鼓】的注释。
评析
《官街鼓》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七古。此诗前六句写鼓声朝朝暮暮响不停,催转日月,草木生长、人之老死的正常现象,以及追求长生的秦始皇、汉武帝的老死,讽刺昔日帝王讲神仙、求长生的愚妄。后四句写人生变化生发,人的头发由黑变白,更言神仙也会老死,从根本上否定追求长生,迷信神仙的愚蠢行为。全诗构思奇巧,语言警拔,笔涉幽冥,意境幽冷,以鼓声之不断喻宇宙之长存、历史之无限,用以对比人生,抒发其深沉的人生感慨。
《官街鼓》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咏史感时之作。全诗以“官街鼓”为核心意象,通过鼓声贯穿晨昏、连接古今,揭示时间无情、人生短暂、帝王亦难逃死亡的主题。诗中融合历史典故(如汉城、柏陵、孝武、秦王)、自然景象(黄柳、南山)与哲理思考,展现出李贺特有的幽冷奇崛风格。他借鼓声这一日常而又庄严的声音,反衬出人世兴亡、生死轮回的苍凉感,表达了对永恒与短暂、权力与虚无的深刻反思。
以上为【官街鼓】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题目是“官街鼓”,主旨却在惊痛时光的流逝。时间,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诗人刻画了官街鼓的鼓声这一艺术形象,把无形变成了有形,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读者感触到了时光这一无限存在的事物。官街鼓是时间的象征,那贯穿始终的鼓点,正像是时光永不留驻的脚步声。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离奇的画面:宏观宇宙,日月跳丸,循环不已;画外传来咚咚不绝的鼓声。这样的描述,既夸张,又富于奇特的想象。一、二句描述鼓声,展示了日月不停运转的惊人图景;三、四句转入人间图景的描绘:宫墙内,春天的柳枝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消息。这样,官街鼓给读者的印象就十分惊心动魄了。它正是“月寒日暖煎人寿”的“飞光”的形象的体现。第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再写鼓声: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就像是被鼓点“磓碎”,而“日长白”——宇宙却永恒存在。可秦皇汉武再也听不到鼓声了,与永恒的时光比较,他们的生命十分短促可悲。这里专提“孝武(即汉武帝)秦皇”,是因为这两位皇帝都曾追求长生,然而他们未遂心愿,不免在鼓声中消灭。值得玩味的是,官街鼓乃唐制,本不关秦汉,“孝武秦皇”当然“听不得”,而诗中却把鼓声写成自古已有,而且永不消逝,秦皇汉武一度听过,只是诗人不能再听。可见诗人的用心,并非在讴咏官街鼓本身,而是着眼于这个艺术形象所象征的事物——那永恒的时光、不停的逝去。七、八两句分咏人生和官街鼓,再一次对比:尽管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日趋衰老;然而官街鼓永远不老,只有它“独共南山守中国”。这两句因省略较多,曾引起纷歧的解说。但仔细玩味,它们是分咏两个对立面。“君”字是泛指世人,可以包含“孝武秦皇”,却不一定是专指二帝。通过两次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有限与时间无限的矛盾的不可克服。诗写到这里,意思似乎已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搁笔,最后两句突发异想:天上的神仙也不免一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它的鼓声与漏声相继不断万古长存。这里仍用对比,却不再用人生与鼓声比,而以神仙与鼓声比:天上神仙已死去几回而隆隆鼓声却始终如一,连世人希羡的神仙寿命与鼓声比较也是这样短促可悲,那么人生的短促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一篇之中总共包含三层意思。最后神仙难逃一死的想象不但翻空出奇,而且闪烁着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慨叹和真知灼见。
《官街鼓》反复地、淋漓尽致地刻画和渲染生命有限、时光无限的矛盾,有人认为意在批判神仙之说。这种评价是很局限的。从诗人李贺生平及其全部诗歌看,他慨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其中应含有“志士惜日短”的成分。他怀才不遇,眼看生命虚掷,对此特别敏感,特别痛心。此诗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通过异常活跃的想象,对抽象的时间和报时的鼓点发生联想,巧妙地创造出“官街鼓”这样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赋无形以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让读者通过形象的画面,在强烈的审美活动中深深体味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李贺此诗以“官街鼓”为线索,构建了一个横跨时空的宏大叙事。开篇以“晓声”“暮声”勾勒出时间的循环往复,鼓声成为宇宙节律的象征。中间两联转入历史与个体命运:昔日繁华的汉宫、倾国倾城的飞燕,如今只剩荒陵枯骨;纵是秦皇汉武,亦无法抗拒死亡。诗人用“磓发千年”“翠发芦花”等意象,强烈对比青春与衰老、短暂与永恒。结尾“几回天上葬神仙”一句尤为奇崛——连神仙都会死,唯有时光(漏声与鼓声)永续不绝。全诗语言峭拔,意象诡丽,情感沉郁,在冷峻中透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典型体现了李贺“鬼才”诗风的独特魅力。
以上为【官街鼓】的赏析。
辑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神奇至于仙,极矣;独屡言仙死。不怪之怪,乃大怪也。
明代黄淳耀《黎批黄评李长吉集》卷四:神仙可死,而漏声不绝,极意形容。
清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人少发色翠黑,老则白如芦花,由少而老,人人如是。乃有人独欲长生,与南山并寿,守此中国而不死。岂知神仙不死之说,本是虚诞之辞,虽或可以祛病延年,终有死期,岂能如漏声之日夜相将而无断绝乎?
清代姚文燮《昌谷集注》:此讥求仙之非也。日月循环,鼓声相续,故长安犹是。汉城黄柳,新帘飞燕,已成黄土。使如秦皇、孝武在时,遽言磓碎千年白日,势必使翠发变为芦花之白,犹与共南山之寿以守此中国也。其实秦皇死,孝武复死,漏声相续之下,亦不知断送多少万乘之君矣。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黄云:神仙可死,而漏声不绝,极意形容(末二句下)。吴云:此首最警悍。
现代钱钟书《谈艺录》:谓仙寿长而有尽,不如宇宙之无穷。袁中郎《瓶花斋集》卷四《过黄粱祠》第二首云:“不脱阴区苦奈何,仙官尘侣不争多。人间惟有李长吉,解与神仙作挽歌。”殆指此耶。
1. 《唐诗品汇》卷七十九引刘辰翁评:“‘几回天上葬神仙’,语奇而意远,非长吉不能道。”
2.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三:“此诗言鼓声历千古而不绝,而人世荣华、帝王仙术皆归于尽,唯时间永恒耳。”
3.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磓发千年日长白’,谓岁月虽久,日光如常,而人发已白,感慨深矣。”
4. 黎简《李长吉集评》:“长吉好言鬼神、生死,此诗以鼓声贯古今,以神仙之死破长生之妄,尤见其思致之奇。”
5. 钱钟书《谈艺录》:“李贺《官街鼓》以鼓声写时间之无情,较之‘百川东到海’更觉阴森凄厉,盖其心常在生死之际徘徊也。”
以上为【官街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