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明月非所投,逢年遇合百无忧。
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斗得凉州。
翘关、负重君无力,十年不入纷华域。
故人坐上见君文,谓是古人吁莫测。
新诗说尽万物倩,硬黄小字临黄庭。
故人已去君未到,空吟《河畔草青青》。
谁谓他乡各异县,天遣君来破吾愿。
纵横所值无不可,知君不怕新书新。
千金敝帚那堪换,我亦淹留岂长算。
山中既未决同归,我聊尔耳君其漫。
翻译
夜光宝珠并非随意可投,人生若得逢时遇合,便可百事无忧。
将军身经百战却终究未能封侯,伯郎饮下一斗酒便换得凉州之任。
你虽有翘关举鼎之力、负重之才,却无力施展,十年来未曾涉足繁华之地。
老朋友们读到你的诗文,坐在席上惊叹不已,说这像是古人的作品,深不可测。
你以新诗写尽万物之美,又用硬黄纸临摹《黄庭经》小字,清雅脱俗。
故人早已离去,而你尚未到来,我只能独自吟诵“河畔草青青”的诗句,寄托思念。
谁说身处他乡便山川各异?上天特意派你前来,成全了我的心愿。
一听到你的话语,我就了解了你的内心,就像当年所识的短李(李公择)和髯孙(孙莘老)一样令人亲切。
你在江湖间放浪形骸已久,保持本真,如今一旦发声,便令人震惊倾倒。
你才思纵横,所到之处无不如意,可见你根本不怕写出新的篇章。
纵然千金难买一帚,我又怎愿拿自己的旧作去换你的新篇?我也久居此地,不知还能停留多久。
山中隐居之事尚未决定是否同行,我姑且如此,你也随意为之吧。
以上为【次韵秦观秀才见赠,秦与孙莘老、李公择甚熟,将入京应举】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2. 夜光明月非所投:比喻珍贵之物不可轻投,此处指贤才不易得赏识。
3. 逢年遇合百无忧:指时机契合,则万事顺遂。
4. 将军百战竟不侯:化用李广“数奇不封侯”典故,谓功高不赏。
5. 伯郎一斗得凉州:用西晋张华《博物志》载“张仲阳一斗酒得凉州”故事,喻才士因一技之长而获显位。
6. 翘关、负重:古代武艺考核项目,翘关指举起城门闩,负重指背负重物,喻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7. 纷华域:繁华之地,指京城或仕途中心。
8. 硬黄小字临黄庭:指用硬黄纸书写小楷临摹道教经典《黄庭经》,体现秦观书法与修养之精妙。
9. 《河畔草青青》:可能泛指离别怀人之诗,或暗用《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诗意。
10. 短李髯孙:指李公择(身材短小)和孙莘老(多须),皆苏轼好友,此处以二人比拟秦观,赞其风骨相似。
以上为【次韵秦观秀才见赠,秦与孙莘老、李公择甚熟,将入京应举】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答赠秦观之作,作于秦观即将入京应举之际。诗中既表达了对秦观才华的高度赞赏,也流露出对其前途的期许与自身处境的感慨。苏轼以“夜光”“明月”起兴,暗喻人才难得,而秦观正是那可遇不可求的良才。通过对比“将军百战不侯”与“伯郎一斗得州”,揭示仕途际遇之偶然与无奈,也为秦观将赴京应举埋下伏笔。诗中多次提及孙莘老、李公择等故人,既点明秦观与他们交谊深厚,也借以映衬秦观之人品才学。后半部分转为抒情,既有对知己相逢的欣慰,也有对人生漂泊、归隐未决的怅惘。全诗情感真挚,用典自然,语言洒脱而不失厚重,体现了苏轼在酬唱诗中融情、理、才于一体的艺术高度。
以上为【次韵秦观秀才见赠,秦与孙莘老、李公择甚熟,将入京应举】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典型的酬赠次韵之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以“夜光”“明月”设喻,奠定全诗珍视人才的基调。继而以“将军不侯”与“伯郎得州”形成强烈反差,既表达对仕途不公的慨叹,又暗含对秦观或将因才得遇的期待。中间写秦观之才:“君无力”非真无力,实为世不用其力;“十年不入纷华域”则凸显其清高自守。故人见其文而惊为古人,极言其诗格之高古。临《黄庭经》一事,更见其修养全面。转入抒情后,“故人已去君未到”一句,时空交错,情意深沉。“天遣君来破吾愿”则由悲转喜,情感陡升。后以“一闻君语识君心”呼应前文,点出精神契合之乐。结尾处“我聊尔耳君其漫”,语似轻松,实含无奈与超然交织的复杂心境。全诗用典精当,骈散结合,既有议论之警策,又有抒情之绵长,充分展现苏轼诗歌“清雄旷达”的风格特征。
以上为【次韵秦观秀才见赠,秦与孙莘老、李公择甚熟,将入京应举】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寄意深远,以才命之感发端,终归于知音之乐,气象宏阔。”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十二评:“起结皆有寄托,中幅称扬极至而不觉其谀,东坡驾驭文字之妙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将军百战’二句,对比奇绝,道尽仕途冷暖;‘一闻君语识君心’,写知己之情,如对面语。”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苏轼赠秦观诸诗,此篇尤为情文并茂,既推重其才,复悯惜其遇,而自寓飘零之感,多重情绪交融无迹。”
以上为【次韵秦观秀才见赠,秦与孙莘老、李公择甚熟,将入京应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