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卸去官印,行囊中唯有书籍千卷;正值重阳,畅饮美酒百缸。
凉风习习,吹遍满山红树;拂晓的残月,缓缓沉下秋江。
我定将回归那山林丘壑的怀抱,终不会降格屈从于污浊的官场。
(但我)不敢轻易洗濯冠缨、就此完全隐居,看那严子陵钓台的碧水,正淙淙流淌。
以上为【秋晚早发新定】的翻译。
注释
新定:指睦州,今浙江建德,杜牧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由池州刺史转任睦州刺史。
解印:解除官印,即卸任。
书千轴:形容书籍很多。轴,书卷的木轴,代指书。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红树:经霜叶红的树木。
岩壑:山林与山谷,代指隐居之地。
尘埃:比喻污浊的官场。
悬缨:系着帽带。缨,冠带。
未敢濯:不敢洗涤。暗用《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但此处“未敢”表达了其心绪的复杂。
严濑:即严陵濑,在今浙江桐庐县南,相传为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垂钓处。
以上为【秋晚早发新定】的注释。
评析
此诗生动刻画了诗人辞官初期的心理状态。首联“解印书千轴,重阳酒百缸”,以“解印”点明主题,用“书”与“酒”对比“印”,凸显了诗人作为文人的本色与卸任后的轻松狂放。颔联“凉风满红树,晓月下秋江”,描绘了秋晓江边的凄清景色,“凉风”、“晓月”渲染出孤寂的氛围,而“红树”的暖色与“秋江”的冷色形成对照,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颈联“岩壑会归去,尘埃终不降”是坚定的誓言,表明其归隐山林(岩壑)的决心和对官场尘埃(污浊)的蔑视。尾联意境最为复杂,“悬缨未敢濯”化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及屈原行吟泽畔的典故,但反用其意;诗人表示虽已去官,却不敢像真正的隐者那样濯缨隐居,因为他仍有关怀国事之心,所谓的“未敢”实乃不能忘情国事的委婉表达。末句以“严濑碧淙淙”的景语作结,用东汉隐士严光(严子陵)垂钓的典故,既呼应了归隐之思,那清澈淙淙的江水,也象征着其高洁不染的志节,将无尽的思绪寓于流水声中,余韵悠长。
以上为【秋晚早发新定】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充分体现了杜牧诗歌“俊爽”而又“含蓄”的风格。
情感表达含蓄深沉:诗人将去官的轻松、羁旅的孤寂、归隐的决心以及对国事的未能忘怀等多种复杂情绪,层层递进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尾联的“未敢”二字,欲说还休,将一位有抱负的士大夫在仕与隐之间的典型矛盾心态表达得极为真切、深沉。
典故运用翻新出奇:诗中化用“沧浪濯缨”与“严光垂钓”的典故,但并不拘泥于原意。“未敢濯”一反常态,表达了不同于彻底归隐的复杂心绪,使典故为我所用,贴切而新颖。
景物描写与心境融合:诗中“凉风”、“红树”、“晓月”、“秋江”、“碧淙淙”等景物,不仅是旅途所见,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凄清的秋景映衬其孤寂,清澈的严濑象征其高洁,情景交融,意境浑然。
以上为【秋晚早发新定】的赏析。
辑评
清·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此诗乃牧之(杜牧字)罢池州刺史后所作。‘尘埃终不降’,志节皭然;‘悬缨未敢濯’,则犹有情乎世者也。”
译文:这首诗是杜牧罢免池州刺史后所作。“尘埃终不降”一句,可见其志节高洁,一尘不染;“悬缨未敢濯”一句,则说明他对世事仍未能忘情。
说明:此评精准地揭示了诗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两个侧面:坚守高洁与关怀世事。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杜牧诗)五律寓拗峭于清丽,……《秋晚早发新定》结句(‘悬缨’二句)景中带情,有无穷之意。”
译文:(杜牧的诗)五言律诗在清丽的风格中蕴含着拗峭的气势……《秋晚早发新定》的结尾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带着情感,含有无穷的意味。
说明:此评从杜牧五律的整体风格入手,并特别指出此诗结尾借景抒情、意蕴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上为【秋晚早发新定】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