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镕金。
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蒙蒙隔寒镜。
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
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
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浮云野马归四裔,遥望星斗当中天。
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
翻译
洞庭湖的秋月从湖心升起,万顷层波如熔化的黄金闪烁。
明月缓缓转动浮光摇曳,水汽迷蒙仿佛隔着一面寒镜。
此时正当白露时节的三秋之中,湖面平静月悬中天天地空阔。
岳阳楼头的暮角声渐渐消散,月影荡漾已漂过君山以东。
山城苍茫夜色寂寂,水月蜿蜒环绕城郭泛着银白。
摇桨的巴童唱起竹枝歌,桅杆相连的商旅吹响羌笛。
月到中天夜深阴气充盈,秋气肃杀星辰轨迹清晰。
浮云如野马飘向四方边际,遥望北斗正悬天心。
天鸡啼叫曙光初现,月光收敛光芒让位给朝阳。
日出后人声喧扰无人得闲,方知夜里的清景本非人间所有。
以上为【洞庭秋月行】的翻译。
注释
1. 镕金:语出杜牧《阿房宫赋》“金块珠砾”,此处形容月光在湖面的动态流光
2. 游气蒙蒙:指湖面蒸腾的水汽,《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谓之卿云”
3. 寒镜:喻指倒映月光的湖面,化用李贺《天上谣》“银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4. 君山:洞庭湖中岛屿,相传为湘君游处,《山海经》称“洞庭之山”
5. 竹枝:川东民歌,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曾创作《竹枝词》九首
6. 星躔:星辰运行轨迹,《汉书·律历志》“日月初躔”
7. 野马:《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指浮游的云气
以上为【洞庭秋月行】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月出-月悬-月落”的时间轴构建全景式画卷,在十六句诗中完成从自然景观到人文活动的多维度呈现。刘禹锡创造性地将“镕金”的视觉炽烈与“寒镜”的触觉清冷统一于月夜洞庭,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全诗通过“巴童竹枝”与“估客羌笛”的声景交织,实现楚蜀文化的诗意融合,在李白“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学基础上,更添中唐文人特有的历史地理意识。
以上为【洞庭秋月行】的评析。
赏析
此诗当作于刘禹锡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和州刺史期间,展现其历经“永贞革新”失败后的精神超越。开篇“镕金”意象打破传统秋月诗的清冷范式,与张孝祥“玉鉴琼田三万顷”的静态描写形成对比。中段“巴童竹枝”与“估客羌笛”的声景叠加,暗合其《采菱行》中“携觞荐芰夜经过”的民俗关怀,显示诗人从政治中心向江湖民间的视角转换。尾联“夜来清景非人间”的慨叹,既是对谢灵运“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的隔代回应,更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的世俗趣味外,开辟出超验性的审美维度。全诗在七言歌行体中融入《楚辞·九歌》的祭祀氛围,使洞庭月夜成为沟通人神的诗意空间。
以上为【洞庭秋月行】的赏析。
辑评
1. 胡震亨《唐音癸签》:“梦得《洞庭秋月》气象宏阔,'层波万顷如镕金'句,真能摄洞庭之魂,与范希文《岳阳楼记》并传。”
2. 方东树《昭昧詹言》:“此篇十六句凡四转韵,每韵自成一画面。'天鸡相呼曙霞出'以下,忽作议论,乃知前此铺陈皆为结句蓄势。”
3. 王夫之《唐诗评选》:“'浮云野马归四裔'五字,写尽空明境界。刘宾客七古之妙,在能于李杜外别开生面。”
4.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连樯估客吹羌笛'句,见商贾云集之景,与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同具史笔。”
以上为【洞庭秋月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