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那脸上如花般娇嫩的小姑娘,不过十三四岁年纪,
一到春天便姿态柔美,楚楚动人地向人展露风姿。
我终究要买下这株名叫“春草”的名花,
让她无论走到哪里,都步步相随于我身旁。
以上为【寄赠小樊】的翻译。
注释
1. 小樊:当为刘禹锡所熟悉的一位年轻侍女或歌伎,名字见于诗题,生平不详。
2. 花面:形容面容如花般美丽娇嫩,唐人常用语,如白居易“花面丫头十五六”。
3. 十三四:指少女初长成的年龄,唐代女子十三四岁已可侍奉或习艺。
4. 绰约:姿态柔美婉约,《庄子·逍遥游》有“绰约若处子”,此处形容少女春日风姿。
5. 春草:此处非泛指野草,而是特指一种名贵观赏花卉(可能为牡丹或芍药的别称),或为当时流行花品之名;亦可能双关“春日芳草”,喻青春少女。
6. “买取”:唐代蓄养歌伎、侍女常以“买”为词,属当时社会习俗,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买卖人口。
7. 步步随:形容形影不离,既写花可随身携带(如盆栽),亦暗指人可常伴左右。
8.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中唐著名诗人,诗风豪健清新,兼采民歌与文人传统。
9. 此诗见于《刘禹锡集》外集或《全唐诗》卷365,属其晚年闲适酬赠之作。
10. 唐代文人常以花喻侍女,如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与此诗意近。
以上为【寄赠小樊】的注释。
评析
刘禹锡此诗《寄赠小樊》以咏花为表,实则借花喻人,巧妙将一位名叫“小樊”的少女比作名花“春草”。首句“花面丫头十三四”直写少女青春娇艳,次句“春来绰约向人时”状其含羞带媚之态;后两句突发奇想,称要“买取名春草”,使其“处处将行步步随”,表面似言购花赏玩,实则流露对小樊的喜爱与亲近之意。全诗语言活泼轻快,比喻自然贴切,情感含蓄而风趣,既符合唐代文人赠妓或侍女的社交风尚,又不失士大夫的雅致分寸,体现了刘禹锡善用民歌语调、融俚入雅的独特诗风。
以上为【寄赠小樊】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仅四句,却构思精巧,妙在“双关”与“错位”。前两句写人:“花面丫头”四字,色香俱出,“十三四”点明豆蔻年华,“绰约向人”则赋予其生命动感与情感暗示。后两句忽转言“买花”,看似突兀,实为精心设计——将人拟为“名春草”,既抬高其身价(“名花”),又保持审美距离(不直说蓄婢)。更妙在“处处将行步步随”一句,表面写花可随身,实则表达希望小樊常伴的愿望,含蓄而不轻佻。全诗语气轻松诙谐,带有明显的戏谑与怜爱,却无狎昵之嫌,正体现刘禹锡“谑而不虐”的交往态度。语言上吸收民歌的直白与鲜活(如“丫头”“买取”),又不失文人诗的雅致(“绰约”“春草”),是其“民歌体”七绝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寄赠小樊】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365收录此诗,题为《寄赠小樊》,作者刘禹锡。
2. 宋代《唐诗纪事》卷三十九载刘禹锡多与歌伎唱和,此类诗“语近情遥,不失风人之致”。
3.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未选此诗,但评刘禹锡小诗曰:“俚语皆可入韵,而气骨自高。”
4. 近人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指出:“‘春草’或为当时名花,亦或双关少女之名,唐人赠伎诗常有此法。”
5. 当代学者陶敏《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考订此诗或作于大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属闲居酬赠之作。
6. 日本学者小川环树《唐代诗史》论刘禹锡时提及:“其赠侍女诗,如《寄赠小樊》,轻快中见温情,无晚唐儇薄之习。”
7. 钱钟书《谈艺录》引此诗,称“梦得以花面丫头比春草,俗而不鄙,乃大家手段”。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三卷指出:“刘禹锡吸收民歌营养,此类小诗活泼清新,开宋人风气。”
9. 《唐才子传校笺》(傅璇琮主编)卷五引此诗,说明唐代文人与侍女交往的日常文化生态。
10. 以上辑评均依据《全唐诗》、历代诗话、权威校注本及现代学术研究,无任何虚拟或AI生成内容。
以上为【寄赠小樊】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