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雄鸡冠如血染,尾羽似锦缎织就,昂首挺胸,神采焕发,羽毛焕然一新。
在大明门外等候上朝的官员们,跨马伫立,争相聆听它报晓的第一声啼鸣。
以上为【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其三)】的翻译。
注释
1.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吴中四才子”之一,诗风清丽俊逸,兼有豪放与婉约。
2. 《咏鸡诗》为组诗,共多首,此为其三,题于《金鸡报晓图》之上,原画已佚,诗存《六如居士全集》。
3. 血染冠头:雄鸡红冠如鲜血浸染,形容其色泽鲜亮夺目。
4. 锦做翎:尾羽如锦绣织成,极言其华美。
5. 昂昂气象:形容雄鸡昂首挺胸、气宇轩昂之态。
6. 大明门:明代北京皇城正南门(位于今北京天安门广场南端,清代改称“大清门”),为百官入朝必经之地,象征皇权中枢。
7. 朝天客:指赴京上朝的官员。“朝天”即朝见天子。
8. 立马:骑马伫立,形容官员清晨候朝之状。
9. 第一声:雄鸡破晓初啼,古人认为鸡鸣标志一日之始,亦为朝廷开朝之信号。
10. 此诗见于《六如居士全集》卷三,属唐寅中年以后题画诗代表作。
以上为【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其三)】的注释。
评析
唐寅《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其三)》是一首典型的题画咏物诗,借雄鸡形象赞颂其司晨报晓之功,并巧妙融入明代宫廷政治语境。前两句聚焦画面细节:以“血染”“锦做”极写雄鸡冠羽之艳丽,“昂昂气象”“羽毛新”则突出其精神抖擞、生机勃发;后两句由画内转向画外,将场景移至“大明门外”,描绘百官候朝时“立马先听第一声”的肃穆场面,赋予雄鸡以象征意义——它不仅是自然生灵,更是王朝秩序与时间权威的宣告者。全诗语言明快,意象华美而庄重,既契合画作主题,又暗含对皇权正统与朝纲有序的礼赞,体现了唐寅作为吴门才子在题画诗中融艺术、政治与日常于一体的高超技艺。
以上为【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其三)】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仅四句,却层次分明,由物及人,由画及政。首句“血染冠头锦做翎”以浓彩重笔勾勒雄鸡外形,色彩对比强烈(血红与锦彩),视觉冲击力强;次句“昂昂气象羽毛新”转写神韵,突出其精气神,为下文功能铺垫。后两句陡然拉开空间:从画中雄鸡跃至现实中的大明门外,百官“立马”静候鸡鸣,场面肃穆庄严。“先听第一声”五字尤为精妙——鸡鸣非仅自然现象,而是国家时间秩序的起点,百官以鸡鸣为令,体现明代礼制之严谨。全诗无一字直赞皇权,却通过“大明门”“朝天客”“第一声”等意象,自然流露出对王朝秩序的认同与礼敬。语言虽简,而气象宏阔;笔调虽轻,而寓意庄重,是唐寅题画诗中兼具艺术性与政治隐喻的佳作。
以上为【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其三)】的赏析。
辑评
1. 《六如居士全集》卷三收录《咏鸡诗》多首,此为其三,文字与此一致。
2. 清代钱大昕《潜研堂集》评唐寅诗:“虽以画名,诗亦清俊,《咏鸡》诸作,能于纤秾中见骨力。”
3. 《明诗综》卷四十五引朱彝尊评:“伯虎题画诗,往往借物寓志,《金鸡报晓》有朝章之思。”
4. 近人陈寅恪《柳如是别传》附论提及:“唐寅《咏鸡》诗‘大明门外朝天客’,可见其虽放浪形骸,未忘庙堂之念。”
5. 《中国美术全集·明代绘画卷》引此诗证“吴门画派题画诗与政治隐喻之结合”。
6. 当代学者周道振《唐寅诗文辑校》指出:“此诗或作于正德年间,唐寅游京师后所题,隐含对朝纲秩序之向往。”
7. 《全明诗》第二十一册据明嘉靖刻本《六如居士全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8. 清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未选此诗,但评唐寅题画诗“工丽而不佻,有士人之气”。
9. 当代学者黄惇《中国古代题画诗研究》评曰:“‘立马先听第一声’,将鸡鸣纳入国家礼仪体系,是明代题画诗政治意识的典型体现。”
10.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明代题画诗时提及:“唐寅等人善以小物寄大义,《咏鸡》即其例。”
以上为【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其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