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从东方是谁来迎接这位使君的车驾?人们知道那是贤德长者屋上的吉祥乌鸦。长者今年刚生出花白头发,登楼骑马都不需人搀扶。使君身披弓箭在前开路,蜀地百姓不再谈论司马相如的文采风流。老少皆受感化,政事清简无烦扰,虽有鞭刑也不使用,又何须用蒲草代刑具警示?春日湖水如天般上涨,平静广阔;席间红色腰带映照座上,香气沁入肌肤。卷起衣袖捧着白玉壶向长辈祝寿,公堂之上唱起《凤将雏》的雅乐。众孙儿欢笑着争拉祖父胡须,蜀地人将这情景画成如同西湖般的美景图卷。
以上为【送宋构朝散知彭州迎侍二亲】的翻译。
注释
1. 宋构:北宋官员,字子安,曾任彭州知州,事迹不详于正史,但见于苏轼诗文。
2. 朝散:朝散大夫,文散官名,属正六品上阶,表示其官阶身份。
3. 彭州:今四川彭州市,唐代以来为蜀中要地,辖境包括今彭州、什邡等地。
4. 迎侍二亲:指宋构赴任彭州时迎奉父母同居,以尽孝道。
5. 使君:汉唐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指宋构。
6.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或尊者的敬称,此处指宋构之父。
7. 屋上乌:典出《尚书大传·牧誓》:“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比喻因爱一人而连带喜爱与其相关者。此处反用其意,言百姓因敬重使君而连其居所之乌亦被视为吉祥。
8. 二毛初:指头发初现黑白相间之色,即步入老年。《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吾不如老者,发未白而心已衰,所谓二毛也。”
9. 使君负弩为前驱:典出《汉书·匈奴传》,谓太守出行时百姓自愿为其执弓弩开道,表示拥戴。此处形容宋构深得民心。
10. 蜀人不复谈相如:司马相如为西汉蜀地著名文士,以辞赋闻名。此句谓宋构德行高于文采,百姓更重其实政而非空谈文章。
以上为【送宋构朝散知彭州迎侍二亲】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宋构赴任彭州知州,并迎侍双亲时所作,融颂扬、祝福、写景、抒情于一体。全诗以“迎使君车”起兴,借“屋上乌”典故暗喻宋构之贤德感召百姓欢迎。继而描写其父年高康健、家庭和睦,凸显孝道之美。再转至宋构治政清明、民风淳朴,展现其德政之效。后段描绘宴乐场景,充满祥和喜庆之气,末以“画作西湖图”收束,将现实升华为理想境界,寄寓诗人对良政与天伦之乐的双重赞美。整体风格温厚典雅,用典自然,结构井然,是典型的宋代赠别颂政之作。
以上为【送宋构朝散知彭州迎侍二亲】的评析。
赏析
本诗采用七言古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开篇以设问引出主题,“东来谁迎使君车”营造出热烈迎送氛围,随即以“屋上乌”巧妙点出民众对宋构的爱戴之情,既含蓄又富诗意。第二联转入家庭层面,写其父健康矍铄,暗示家风淳厚,为下文“迎侍二亲”埋下伏笔。第三至五联集中刻画政绩与生活场景:从“负弩前驱”到“有鞭不施”,层层递进展现其仁政成效;“春波如天”“鞓红照坐”等句则以浓丽笔触渲染节庆气氛,视觉与嗅觉交融,极具画面感。最后以子孙绕膝、绘图留念作结,把个人仕途与家庭幸福、地方治理融为一体,意境圆满。全诗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用典贴切而无堆砌之弊,体现了苏轼早年诗歌工稳精严的一面,也反映出他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推崇。
以上为【送宋构朝散知彭州迎侍二亲】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叙事有法,自迎车至祝寿,次第井然。‘屋上乌’用得新巧,非袭常语。”
2. 《三苏年谱》(孔凡礼):“元祐间轼在翰林,与宋构交好,此诗作于元祐四年前后,时构出守彭州,轼赠诗以壮行色。”
3. 《宋诗钞》(吴之振等):“语带吉光,气象雍容,非东坡不能为此等颂语而不落俗套。”
4. 《历代诗话》引《纪昀评苏诗》:“通体清和婉约,近大历十才子风味,而骨力自胜。”
5.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诗中‘老幼化服’‘有鞭不施’诸语,可见轼推重德治思想,与其政治理念一致。”
以上为【送宋构朝散知彭州迎侍二亲】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