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然精明念不起,兀然灰槁照不灭。
方定之时慧在定,定慧照寂非两法。
翻译
卓越清明,心念不起;寂然如灰,灵光不灭。
正当禅定之时,智慧即在定中;定与慧本为一体,照与寂并非二法。
妙湛总持、如如不动的佛陀尊者,默默契入不二法门。
言语止息则为默,默并非与语相对;此理须以《周易》中的哲思来探讨。
各地禅师动辄以雷电般机锋接人,使人无法细观本真面目。
若要真正理解“妙湛”与“总持”的深意,不妨再去请教江东那位善说“三语”的禅师(指慧远或类似人物)。
以上为【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的翻译。
注释
1. 虔州:今江西赣州。景德寺:宋代著名佛寺,位于虔州城内。
2. 荣师:指景德寺僧人荣禅师,生平不详,应为苏轼同时代禅僧。
3. 湛然堂:荣禅师所居禅堂之名,“湛然”取自“妙湛总持”,亦有清净明澈之意。
4. 卓然精明念不起:形容心体清明而无妄念,即“寂照一如”。
5. 兀然灰槁照不灭:外表如枯木死灰,内心灵明之光却不熄灭,喻禅定中不失觉照。
6. 方定之时慧在定:禅定中自有智慧生起,强调“定慧一体”,非先定后慧。
7. 妙湛总持不动尊:出自佛教赞佛偈,“妙湛总持”形容佛性清净圆满,“不动尊”指如如不动的佛陀。
8. 不二门:佛教术语,指超越对立、直契实相的法门,典出《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
9. 语息则默非对语:沉默不是言语的对立面,而是言语止息后的自然状态,暗合“言语道断”。
10. 江东三语掾:典出《世说新语》,指晋代高僧支道林或慧远,传说其以三句话点化人,故称“三语掾”。此处借指能彻悟禅机的高僧。
以上为【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题赠虔州景德寺荣禅师之湛然堂,实则抒发其对禅宗定慧一体、不二法门的深刻体悟。全诗融合佛理与儒典(《周易》),展现苏轼晚年融通儒释的思想境界。诗中“定慧照寂非两法”直承天台宗“定慧等学”之旨,“不二门”出自《维摩诘经》,体现中道实相。后段批评当时禅林盛行的机锋棒喝,认为反遮蔽了本心真面,主张返璞归真,回归静默体证。末句用典含蓄,既赞荣师高妙,又暗示禅意深远,非言语可尽。整首诗义理深邃,语言简练,是宋代文人禅诗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前四句从个体修行入手,描绘禅定中“念不起”而“照不灭”的境界,提出“定慧非二”的核心思想,体现苏轼对天台、禅宗融合的理解。五六句升华至佛果境界,“不动尊”与“不二门”并置,彰显绝对真理的寂静与圆融。第七八句转入哲理论辩,指出“默”非“语”之反,须以《周易》阴阳动静之理参详,显示苏轼以儒解禅的独特路径。最后四句批判时弊,反对浮夸机锋,主张深入体证,结尾以“更问江东三语掾”作结,含蓄隽永,既表达敬意,又留下思考空间。全诗语言凝练,义理深密,将禅悟体验与哲学思辨融为一体,堪称苏轼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融禅机于言外,不落窠臼,盖公晚岁通达三教之证。”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议论精微,语带禅锋,而不见斧凿痕,东坡之长在此。”
3.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语息则默非对语’一句,抉破对待之执,几近《中庸》‘无声无臭’之旨,苏子于禅理实有契会。”
4. 陈岩肖《庚溪诗话》:“东坡守杭时,与僧游甚密,每赋诗必寓禅理,然不堕枯寂,此篇尤为浑成。”
5. 《五灯会元》卷十七引此诗后注:“东坡居士虽在仕途,心契祖道,观此诗可见其得处。”
以上为【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