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松之植,于涧之幽。
盘柯跨崄,沓柢凭流。
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几秋?
见时华之屡变,知俗态之多浮。
故其磊落殊状,森梢峻节。
紫叶吟风,苍条振雪。
嗟英鉴之希遇,保贞容之未缺。
已矣哉!
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
斯在物而有焉,余何为而悲者?
翻译
唯有青松植根,在幽深的山涧。屈曲枝干跨越险峻,重叠根系依傍溪流。置身天地间啊历经多少岁月?沐浴雨露啊经过几度春秋?眼见时节繁华屡屡变迁,深知世俗情态多是浮夸。因而它姿态磊落与众不同,枝梢森然节操峻拔。紫叶在风中吟唱,青枝在雪中振扬。可叹英明的赏识难以遇到,始终保持坚贞的容颜不曾缺损。攀登翠绿山崖而精神疲惫,遥指丹霄碧空却希望渺茫。算了吧!大凡轻贱的器物必多用途,宏大的材具却少人采用。确信栋梁之材早已长成,绝非椽桷之类所能比拟。空怀远大志向而心志受屈,于是才高德劭却地位卑微。这种现象在万物中本就存在,我又为何独自悲伤呢?
以上为【涧底寒松赋】的翻译。
注释
1. 盘柯:屈曲的树枝
2. 沓柢:重叠的树根
3. 时华:时节的花卉,喻世俗荣华
4. 森梢:茂密的树梢
5. 英鉴:英明的赏识
6. 榱桷:屋椽,喻普通用材
7. 丹霄:绚烂天空,喻朝廷
以上为【涧底寒松赋】的注释。
评析
此赋以寒松意象贯穿全篇,通过“盘柯跨崄”与“沓柢凭流”的空间定位构建孤高形象,借“见时华之屡变”与“知俗态之多浮”的时间观照深化哲理思考。末段“用轻资众”与“器宏施寡”的辩证,将个人怀才不遇升华为普遍存在困境。全赋在骈散相间的句式中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转换,体现初唐赋体由六朝铺陈向理性思辨的转型。
以上为【涧底寒松赋】的评析。
赏析
王勃此赋堪称唐代咏物赋的奠基之作。开篇“惟松之植”以判断句式奠定寒松的独特性,继以“盘柯”“沓柢”的具象描写展现其生存韧性。“寓天地兮何日”至“知俗态之多浮”六句,通过松树的时空体验揭示世俗浮华的本质,其中“屡变”与“多浮”的对仗暗含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中段“紫叶吟风,苍条振雪”的工整骈偶,既保持六朝赋的藻丽特质,又注入劲健气骨,“吟”“振”二字尤见炼字功力。后段“攀翠崿而神疲”转写寒松的生存困境,自然引出“用轻资众,器宏施寡”的哲学思考,这种对《庄子·山水篇》“材与不材”论的深化,体现初唐士人对才性论的重新审视。结句“斯在物而有焉”以宇宙视野消解个人悲怨,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形成不同向度的思考,展现王勃作为天才少年特有的早慧与深邃。
以上为【涧底寒松赋】的赏析。
辑评
1. 何焯《义门读书记》:“‘用轻资众,器宏施寡’二语,道尽古今才士困蹇之由,较之左思《咏史》更见思理。”
2. 高步瀛《唐宋文学要》:“此赋实开唐代律赋先声,骈俪中见疏宕之气,已脱六朝窠臼。”
3. 马积高《赋史》:“王勃将寒松意象从传统道德象征拓展为才士命运隐喻,赋予咏物赋新的思想深度。”
4. 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攀翠崿而神疲’六句,可视为王勃自撰的精神传记,与其《滕王阁序》‘时运不齐’段互为表里。”
5. 郭维森《王勃赋评注》:“结末自宽之语,表面超脱内里悲凉,正是初唐寒士赋的典型情感结构。”
6. 于洛贤《唐代赋学论稿》:“对‘雨露’意象的双重解读,既指自然滋养又喻帝王恩泽,体现宫廷赋向文人赋的转型。”
7. 詹杭伦《唐宋赋学研究》:“‘信栋梁之已成’的自信宣言,反映唐代科举制度下寒门士子的集体心理期待。”
以上为【涧底寒松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