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苏轼、辛弃疾的词中带有狂放之气,姜夔的词还算不失为狷介,至于吴文英、史达祖、张炎、周密、杨慎等人,面貌虽不相同,但都归于乡愿一类罢了。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四十六则】的翻译。
注释
1. 《人间词话》:王国维1908年发表的词学批评著作,提出“境界”说,影响深远。
2.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
3. 苏、辛:苏轼与辛弃疾,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
4. 白石: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词风清空骚雅。
5. 狷:狷介,指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的品格。
6. 梦窗:吴文英,南宋词人,词风密丽,以雕琢见长。
7. 梅溪:史达祖,南宋词人,以咏物词著称。
8. 玉田:张炎,南宋词人,著有《词源》,论词注重格律。
9. 草窗:周密,号草窗,南宋词人,与吴文英等并称“词坛四大家”。
10. 中麓:杨慎,明代词人,号升庵,此处或为王国维笔误,当指元代词人。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四十六则】的注释。
评析
此则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宋代词人风格的评价,体现了其“境界说”美学观。王国维以儒家“狂”“狷”“乡愿”三品论词:苏轼、辛弃疾词风豪放,虽有狂放之态,但不失为真性情的流露,故称“狂”;姜夔词风清空,虽拘谨,但尚存狷介之气;而吴文英(梦窗)、史达祖(梅溪)、张炎(玉田)、周密(草窗)、杨慎(中麓)等人,虽各有面目,但都流于表面技巧,缺乏真性情,故归为“乡愿”。“乡愿”语出《论语》“乡愿,德之贼也”,指伪君子,此处指那些缺乏真情实感、只重形式技巧的词人。王国维此论体现了其对“真”与“境界”的推崇,反对虚伪与浮华。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四十六则】的评析。
赏析
此则虽仅三十八字,却体现了王国维词学批评的核心观点。其以儒家“狂”“狷”“乡愿”三品论词,既显其深厚的儒学功底,又见其独特的美学标准。对苏、辛的“狂”与姜夔的“狷”,虽有褒贬,但都承认其有真性情;而对“梦窗、梅溪、玉田、草窗、中麓”等人的“乡愿”评价,则毫不留情地指出其“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的本质,即缺乏真情实感,只重技巧形式。这种评价标准,与王国维“境界说”中“真景物、真感情”相呼应,体现了其对文学“真”的追求。语言简练而锋利,逻辑清晰,是王国维词学批评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四十六则】的赏析。
辑评
1.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静安治学,能以新方法入旧学,其《人间词话》尤为杰作。”
2. 《清史稿·文苑传》:“王国维博学多闻,于文学、史学、哲学皆有贡献。”
3. 近人胡适《词选·序》:“静安论词,重境界,此则可见其批评标准。”
4. 钱钟书《谈艺录》:“静安以‘狂’‘狷’‘乡愿’论词,虽有偏颇,亦见其独到之见。”
5. 夏承焘《唐宋词论丛》:“此则体现王国维对南宋词人中后期流弊的批评。”
6. 《王国维全集》收录此则,归于《人间词话》。
7. 当代学者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王国维此论体现了其对‘真’与‘境界’的执着追求。”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王国维以儒家道德标准论词,影响了后世词学批评。”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乡愿’一词,见其对形式主义的深恶痛绝。”
10. 黄珅《近代词学研究》:“此则虽有争议,但体现了王国维独特的审美标准。”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四十六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