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秦观词作的意境显得最凄婉。写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样的词句时,就变为凄厉了。苏轼欣赏他该词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特别表面。
秦观的词境最为凄恻婉转。
至于“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
则转变为凄清厉烈了。
苏轼欣赏这首词末尾两句,(对此的见解)还只是流于表面。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二十九则】的翻译。
注释
秦观【踏莎行】见三注。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少游:秦观字少游,北宋婉约词派代表
“可堪”二句:出自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凄厉:凄清峻厉,较“凄婉”更具冲击力
东坡:苏轼号东坡居士
后二语:指同一词结尾“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皮相:语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指表面见解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二十九则】的注释。
评析
此则词话通过微观分析展现王国维的境界说。首句确立秦观词的总体风格定位;次句以具体词例为证,指出其词风的动态变化;末句借苏轼的误读,反衬自身审美判断的深刻性。全则在三句话间完成立论、举证、辩驳的完整论证,体现《人间词话》将传统感悟式批评与现代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特色。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二十九则】的评析。
赏析
这则词话堪称王国维词学批评的典范之作。作者首先精准把握秦观词“凄婉”的底色,继而敏锐发现《踏莎行》中意象组合的突变:“孤馆闭春寒”将空间禁锢感与季节寒意叠加,“杜鹃声里斜阳暮”在啼血意象中融入时间暮色,三重压抑元素的密集排列确实超越了传统婉约词的含蓄尺度,故以“凄厉”定性。最见功力的是对苏轼的批评:苏轼曾自书“郴江幸自绕郴山”二句于扇面,但王国维认为这仅是从哲理层面欣赏,未能洞察全词情感能量的分布规律。这种基于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既承继了传统词话的直觉把握,又注入现代文学批评的客观精神,标志着中国文学批评从印象式点评向科学分析的转型。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二十九则】的赏析。
辑评
近代·俞平伯《读词偶得》:“静安论少游此词,谓后主凄婉,至此凄厉,分别极细。东坡赏其末二句,犹为皮相,此评极精。”
现代·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王氏对秦观《踏莎行》的评析,体现了他对词中‘境界’层次的精微辨析能力,将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完美结合。”
当代·彭玉平《人间词话疏证》:“此则可见静安词学之独到处,不在人云亦云,其对东坡之批评,实为建立自身词学体系之需要。”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二十九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