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温庭筠的词,辞句秀美。韦庄的词,骨质秀美。李煜的词,神韵秀美。
温飞卿(温庭筠)的词,是辞藻句法的秀美;
韦端己(韦庄)的词,是情感骨力的秀美;
李重光(李煜)的词,是精神气韵的秀美。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十四则】的翻译。
注释
《人间词话》:王国维的代表性文学批评著作,以“境界说”为核心,对中国古典词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评价。
温飞卿:即温庭筠,晚唐词人,“花间派”鼻祖。其词风浓艳华丽,精于雕琢。
韦端己:即韦庄,晚唐五代词人,亦属“花间派”,但词风清丽疏朗,情感真挚。
李重光:即南唐后主李煜,五代词人。其词前期绮丽,后期因亡国之痛,词风转为哀婉凄厉,直抒胸臆,成就极高。
句秀:指语言文字层面上的精美工巧。
骨秀:指情感真挚,结构清晰,有一种支撑全篇的内在气力。
神秀:指超越了文字与技巧,全篇灌注着一种生动真切、浑然天成的精神气韵。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十四则】的注释。
评析
核心观点:王国维在此则中提出了一个评价词人艺术境界的层级体系,即从外在的“句秀”,到内在的“骨秀”,再到统摄全局的“神秀”,境界逐层升高。
批评方法:他采用了比较诗学的方法,将三位风格迥异的顶尖词人并置,通过精炼的比较,凸显他们各自最核心的艺术特质。这种品评方式本身极具洞察力和概括性。
理论建构:这则词话是他“境界说”理论的具体应用和铺垫。“句秀”与“骨秀”可视为“隔”与“不隔”的某种体现,而“神秀”则通向他所推崇的“有境界”的最高标准。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十四则】的评析。
赏析
王国维在此则中,以“秀”为共同基点,却区分出三种不同的审美维度:
温庭筠的“句秀”:其美在于外观。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精雕细琢,色彩秾丽,如一幅工笔重彩的仕女图,美在辞藻、声律和意象的富丽精巧。然而,情感往往隐藏于物象之后,显得含蓄乃至隔膜。
韦庄的“骨秀”:其美在于骨架。他打破了温庭筠的绵密铺陈,用清朗的语言直抒胸臆,情感成为结构全篇的主干。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叙事抒情脉络清晰,情感真挚动人,有一种清健的“骨力”。
李煜的“神秀”:其美在于灵魂。其词(尤其是后期作品)不再拘泥于字句的雕琢或情节的叙述,而是将整个生命的情感(如亡国之痛、人生之悲)化为一种纯粹的精神气象,笼罩全篇。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语言朴素自然,但其中所蕴含的愁思之深广、气势之磅礴,已超越文字本身,直达宇宙人生的浩叹,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神采”与“气象”。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十四则】的赏析。
辑评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静安先生以‘句秀’、‘骨秀’、‘神秀’三个词语来评赏温、韦、李三家词,确实掌握了三家词风格之不同的重点所在。……他认为飞卿词之‘句秀’虽精美,然而却缺少深挚的感情;端己词则有‘骨秀’……至于后主词则‘神秀’……其眼界之大,感慨之深,确实非温、韦二家所能及。”
《人间词话》手稿本(与此则相关的眉批与修改):
在王国维手稿中,对此则的表述曾有斟酌。他将李煜置于最高地位的观念是一以贯之的。这种排序本身,清晰地体现了他重“神”胜过重“形”,重“意境”胜过重“辞采”的批评标准。
浦江清《词的讲解》(论及温、韦时引述王国维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飞卿‘句秀’,端己‘骨秀’……可谓定评。飞卿词如精金美玉,华贵无匹;端己词则如清水芙蓉,自然可爱。一重外表之装饰,一重内心之抒写,此其所以异也。”
以上为【人间词话 · 第十四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