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细雨迷蒙中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世间众生无论身处何地,哪里不能安然生存呢?只要没有人把小牛当作武器佩带(即无战乱),那么布谷鸟又何必辛劳地催促人们耕种呢?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烟雨蒙蒙:细雨迷蒙之貌,形容山村被薄雾细雨笼罩的景象。
2. 有生:指一切有生命者,泛指人类及万物。
3. 安生:安居乐业,平安度日。
4. 但令:只要。
5. 黄犊:小黄牛,象征农耕生活。
6. 无人佩:典出《汉书·项籍传》:“子弟皆佩青犊”,古时曾以牛角装饰兵器或作为军符,此处“黄犊无人佩”喻指没有战争,不兴兵戈。
7. 布谷:布谷鸟,又称杜鹃,春耕时节鸣叫,民间认为其声如“快快布谷”,故称劝耕之鸟。
8. 劝耕:催促耕种,反映农事繁忙与自然节律的呼应。
9. 山村五绝:苏轼在杭州通判任内巡视 rural 地区时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五首,此为其中一首。
10.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年间,正值王安石变法推行之际,社会动荡,赋役繁重,诗中隐含对现实的批评与对太平生活的渴望。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注释。
评析
《山村五绝》是苏轼所作组诗之一,此为其一。全诗以山村雨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争与纷争的否定。前两句从大处落笔,指出只要有生之年,何处不可安身立命;后两句则借“黄犊无人佩”暗喻天下太平、无需征战,“布谷劝耕”也显得多余,实则反衬出对农耕安宁生活的珍视。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贬谪期间仍能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烟雨山村的静谧画面。“烟雨蒙蒙鸡犬声”开篇即营造出朦胧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意境,鸡犬之声相闻,正是陶渊明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理想乡村写照。第二句“有生何处不安生”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哲理——人生若得安宁,四海皆可为家,体现出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
后两句转入议论,用“黄犊无人佩”这一巧妙比喻寄托太平之愿。古代曾有用犊鼻(牛头)作军符或佩戴以示征伐的习俗,“无人佩”意味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无战事。如此,则连布谷鸟也不必年年催耕,因为百姓已能从容从事农事。表面说“何劳也劝耕”,实则是反语正用,越是说“不必劝”,越见出对勤耕乐业、风调雨顺的期盼。
整首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朴素却意蕴深厚,展现了苏轼在政治挫折中依然保持的豁达胸襟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其风格近于白居易的平易晓畅,又兼具王维的空灵意境,堪称宋代田园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淡而味深,外似闲适,中寓忧思”。
2. 清代纪昀评曰:“此等诗看似不经意,实乃匠心独运,以常语发奇趣,非大家不能为。”(《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录此诗,评云:“五绝中最具理趣者,托兴深远,不落窠臼。”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田园诗时指出:“苏轼写农村,不专美其风景,而常寓政治理想于日常图景之中。”可为此诗之注脚。
5. 日本江户时代学者赖山阳读此诗后题跋曰:“东坡此作,使人心静,知太平之可贵,战乱之可厌。”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