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
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
日久,无
至诚恻怛忧
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
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
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
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
至诚恻怛忧
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
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
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
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
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盖夫
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
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
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
至诚恻怛忧
天下之心,则
不能询考贤才,
讲求法度。
贤才不用,
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
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
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
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
日久矣,此诚
恻怛忧
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
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
法度。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
陛下高居深拱,
未尝有
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
陛下计,而
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
可以侥幸一时,而不
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
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
天下安危治乱,尚
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
今日,过
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
至诚询考而众建
贤才,以
至诚讲求而大明
法度,
陛下今日其
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
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
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
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
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