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处士您生前的日子清贫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
年届七十,光景愈发凄凉萧条。
老妻在稻田里拾取他人遗落的稻穗,
年幼的儿子在松林间捡拾掉落的枯柴。
(您这样的人)岂敢奢望声名流传后世?
就连今天的稠粥都难以为继,无法长久。
您漂泊的魂魄散漫,不知在何处?
这甬水东西两岸,我都无法将您招回。
以上为【悼王致处士】的翻译。
注释
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水一瓢:化用《论语》中孔子称赞颜回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形容生活极其清贫。
行年:经历的年岁,指当时的年龄。
遗秉:秉,一把稻穗。遗秉指割稻后遗落在田里的稻穗。语出《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
堕樵:樵,柴火。堕樵指掉落在地上的枯树枝。
饘粥:饘,稠粥;粥,稀粥。泛指粥饭。
甬水:水名,在今浙江省宁波市一带,王致当为此地人。
以上为【悼王致处士】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王安石为悼念一位名叫王致的平民处士而作。诗歌以白描手法,极力渲染了王致生前清贫至极的生活境况,字里行间充满了深切的同情与悲悯。诗人将这位默默无闻的处士与青史留名的贤哲并置,通过对其“无饘粥永今朝”的残酷现实的揭示,以及魂不可招的哀叹,深化了悲剧意味,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和诗人关注民瘼、悲天悯人的另一面。
以上为【悼王致处士】的评析。
赏析
首联以“水一瓢”的典故总括王致安贫乐道的一生,但“更萧条”三字却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说明其晚景尤为艰难。颔联是千古名句,诗人选取了两个极具冲击力的细节:“老妻稻下分遗秉”与“弱子松间拾堕樵”。让年老的妻子拾穗,让孱弱的幼子拾柴,这画面本身已足够辛酸,而“遗秉”与“堕樵”更说明其所获皆是他人剩余、自然零落之物,将贫困写到极致,令人动容。颈联由叙事实转入议论与抒情,“岂有声名高后世”一句,表面是说王致这样的平民与青史留名无缘,实则暗含了诗人对其德行被埋没的不平;“遂无饘粥永今朝”则是一声沉痛的呐喊,直接点出他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维持的现实,批判的锋芒直指社会的不公。尾联化用《楚辞·招魂》之意,表达了无尽的哀思。“穷魂散漫”呼应其生前的困顿,“不可招”则使悲痛成为永恒的怅惘,余韵悠长。
以上为【悼王致处士】的赏析。
辑评
宋·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二十一:
“公(王安石)诗‘老妻稻下分遗秉,弱子松间拾堕樵’,曲尽贫户凄楚之状,读之令人酸鼻。其用心仁厚,发于篇章如此。”
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
“此诗恻怛恳至,见荆公(王安石)于穷檐陋巷之士,非徒哀其穷,实深悲其志。‘岂有’、‘遂无’一联,盖深叹夫士之修于家而困于时者众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
“此诗语语沉着,字字悲痛。‘老妻’、‘弱子’一联,尤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荆公非徒能作拗折峭深之语者。”
以上为【悼王致处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