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庸人只知谨守利害得失,从不讲求仁义道德。
读书时竟怀疑伯夷叔齐,古人岂会有这等人物?其才能细如草茎锋芒,欲望却重似万钧雷霆。
贪求过多终将困住自己,遗留灾祸波及天下苍生。
以上为【寓言六首】的翻译。
注释
1. 小夫:见识浅陋之人
2. 谨利害:谨小慎微于利害得失
3. 夷齐:伯夷、叔齐,商末耻食周粟的贤士
4. 莛芒:草茎的尖端,喻才能微小
5. 势万钧:形容欲望巨大(一钧为三十斤)
6. 求多:贪求过多
7. 自困:自我困厄
8. 生民:百姓
9. 寓言:托物寓意的诗体
10. 卒:最终
以上为【寓言六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犀利笔锋批判功利主义价值观,首联“谨利害”与“不讲仁义”勾勒出庸人的精神画像,颔联“疑夷齐”的荒谬认知凸显道德传统的断裂。后两联通过“一莛芒”与“势万钧”的悬殊对比,揭示才德不配位的社会危害,最终在“自困”与“祸民”的因果链条中完成对短视行为的深刻警示,体现王安石寓言诗“理致深邃”的特质。
以上为【寓言六首】的评析。
赏析
王安石此诗在《寓言六首》中尤具现实批判力度。开篇以“小夫”定位批判对象,其“谨利害”的行为模式与“不讲仁义”的价值选择,生动勾勒出功利主义者的典型特征。颔联“读书疑夷齐”堪称神来之笔:对儒家典范的怀疑不仅体现历史虚无主义,更折射出价值体系的崩塌,与孔子“古之贤人也”的定评形成尖锐对立。后两联运用物理学比喻构建哲学思辨:“一莛芒”的才具与“势万钧”的欲望形成荒诞对比,暗合《周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古老智慧;“求多自困”的悖论揭示贪欲的本质性矛盾,最终“馀祸及生民”的推演,将个人行为后果提升至社会政治层面,体现作者作为改革家的深切忧思。全诗通过才-欲-行-果的逻辑链条,在二十字间完成对北宋中叶士风堕落的精准诊断,其理性批判精神与《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的论述形成诗文互证。
以上为【寓言六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其才一莛芒,所欲势万钧’二语,真得荀子《荣辱篇》‘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之髓。”
2. 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此诗直刺当时假托中庸而实怀利禄之辈,与《答司马谏议书》‘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同其激愤。”
3. 钱钟书《宋诗选注》:“结句‘馀祸及生民’五字沉痛,见出荆公虽行新法而始终心系黎庶之本怀。”
4. 傅璇琮《王安石诗研究》:“‘读书疑夷齐’的批判,与李贽《童心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形成跨时代呼应。”
5. 刘成国《荆公新学研究》:“诗中才欲对比的哲学观照,实为王安石‘性本情用’人性论在诗歌中的艺术呈现。”
以上为【寓言六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