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
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
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
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
忠臣。国君无道,不杀
忠臣,虽
不至于治,亦
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
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
与之存,亡
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
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
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
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
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
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
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
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
论之,则
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
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
生于嫉,嫉
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
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
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
忠臣之名,践
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
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
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