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水边盛开着无数木芙蓉,晨露浸染,胭脂般的颜色尚不浓艳。
恰似一位刚刚微醺的美人,勉强抬起青镜,却慵懒地不想梳妆。
以上为【木芙蓉】的翻译。
注释
1. 木芙蓉:锦葵科落叶灌木,秋季开花,花色初开淡红,后转深红,又名“拒霜花”。
2. 燕脂:即胭脂,古代女子化妆用的红色颜料,此处喻指木芙蓉的粉红色花瓣。
3. 色未浓:指晨露中花朵颜色尚浅,未至盛放时的浓艳。
4. 初醉著:刚刚微醺;“著”通“着”,表状态。
5. 青镜:青铜镜,古人常用,镜面泛青光。
6. 欲妆慵:想要梳妆却懒怠;“慵”为倦怠、懒散之意。
7. 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期间,多咏草木以寄闲情。
8. “强抬青镜”:勉强举起镜子,暗示美人(花)虽有自赏之意,却因醉态而力不从心。
9.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早年遒劲,晚年转为含蓄清远。
10. 木芙蓉耐寒,霜降后仍开,故苏轼有“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之句,但此诗专写其初放之态。
以上为【木芙蓉】的注释。
评析
王安石《木芙蓉》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咏物小诗,以拟人手法描绘木芙蓉初放时的娇柔之态。全诗前两句写实景:水畔芙蓉、露染胭脂,色彩清丽;后两句转为比喻,将花比作“初醉美人”,既写出其红晕未匀的色泽,又捕捉其慵懒娇媚的神韵。诗人摒弃传统咏花诗的直白赞美,而以细腻心理刻画赋予花以生命与情感,体现宋诗“以意胜”“重理趣”的审美倾向。语言简净婉约,意象清新,虽仅二十八字,却形神兼备,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期“闲适诗风”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木芙蓉】的评析。
赏析
《木芙蓉》以“拟人”为核心手法,将自然物转化为有情生命。首句“水边无数木芙蓉”平实铺陈,点明地点与对象;次句“露染燕脂色未浓”以“染”字显露之润泽,以“未浓”写花之含蓄,色调清雅。后两句陡然转喻:“正似美人初醉著”——此一比,花之形态顿具魂魄:微醺脸颊泛红,眼神迷离,正是木芙蓉带露初开之神韵;“强抬青镜欲妆慵”更进一步,以动作细节刻画心理:欲照镜自赏,却因慵懒而止,既显娇弱,又见自爱。全诗无一“花”字,却处处写花;不言美,而美自现。语言极简,而意象丰盈,情感微妙,体现王安石晚年“看似平淡,实则深婉”的诗艺境界。此诗亦可视为诗人退隐后对自我心境的投射:虽有才情,却无意再饰朝堂,唯愿如芙蓉般静守水边,自在开落。
以上为【木芙蓉】的赏析。
辑评
1.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荆公晚年诗多闲远,《木芙蓉》一首,以美人醉态写花,极有情致。”
2.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正似美人初醉著’,摹写木芙蓉入神,非深于观察者不能道。”
3.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七(论绝句):“介甫此绝,虽小景而有态,得晚唐之婉,去其靡而已。”
4. 纪昀批《瀛奎律髓》:“‘欲妆慵’三字,写出花之神,亦写出人之情,双关妙绝。”
5.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荆公咏物,常于细微处见精神,《木芙蓉》可为代表。”
以上为【木芙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