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月光迸射而出,河中的鱼儿跃出水面;云开雾散,山岭上的飞鸟翻飞翱翔。
小径倾斜,荒草丛生,显得格外杂乱;高台虽已荒废,野花却开得繁盛茂密。
以上为【迸月】的翻译。
注释
1. 迸月:月光突然迸射而出,“迸”字极写月光之锐利与动感,为王安石炼字之例。
2. 川鱼跃:河中鱼跃,《诗经·旱麓》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此处化用而更显动态。
3. 开云:云层散开,露出天空。
4. 岭鸟翻:山岭上飞鸟翻飞,“翻”字状其翅翼翻动之姿。
5. 径斜:小路倾斜蜿蜒,暗示少人行走。
6. 荒草恶:荒草丛生杂乱,“恶”非指丑陋,而是形容其粗野茂盛、不受约束之态。
7. 台废:高台已废弃,或指昔日游观之所,如今倾圮。
8. 冶花:艳丽之花,“冶”本指妖艳,此处泛指野花繁盛明艳。
9. 此诗见于《临川先生文集》卷四十九,属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时期所作。
10. “迸”“翻”“恶”“繁”等字,皆为王安石刻意锤炼之词,体现其“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语言追求。
以上为【迸月】的注释。
评析
王安石《迸月》是一首典型的五言绝句,以简练笔墨勾勒出月下山野的动静之景与兴废之感。前两句写动态:月光如迸(迸发),鱼跃响应;云开天霁,鸟翻其上,一水一山,一低一高,构成开阔而灵动的空间。后两句转写静态荒景:“径斜”“台废”点出人迹罕至、建筑倾颓,然“荒草恶”与“冶花繁”并置,形成衰败与生机的强烈对照。全诗无一情语,却通过意象的张力——自然之活跃 vs 人事之荒芜——暗寓历史沧桑与宇宙恒常的哲思。语言峭拔精警,对仗工稳,典型体现王安石晚年“瘦硬通神”的诗风。
以上为【迸月】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仅二十字,却意象密集,张力十足。首句“迸月川鱼跃”以“迸”字领起,赋予月光以爆发力,鱼跃似为回应月华之激荡,动静相生;次句“开云岭鸟翻”则将视野拉至高空,云开鸟现,天地豁然。前两句一水一山、一静一动、一低一高,构建出立体而鲜活的自然图景。后两句陡转:小径荒芜、高台倾废,人事凋零;然而荒草愈“恶”,冶花愈“繁”,自然之力反在废墟中蓬勃生长。这种“废”与“繁”的对比,非为哀叹,而近乎冷眼观世——人类营建终归尘土,自然循环永不停歇。王安石晚年历经政治沉浮,退居钟山,此诗正是其“超然物外、静观天道”心境的写照。全诗无一字议论,却在景语中藏哲理,语言瘦劲如骨,意境苍茫而内蕴生机,是其“荆公体”晚期风格的精粹之作。
以上为【迸月】的赏析。
辑评
1. 《临川先生文集》卷四十九收录此诗,题为《迸月》,作者王安石。
2. 宋代魏泰《临汉隐居诗话》称王安石晚年诗“精深华妙,脱去流俗”,此诗可证。
3.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评曰:“‘迸月’‘开云’四字,如刀劈斧削,荆公炼字之功极矣。”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虽未选此诗,但称王安石“五绝最工,往往二十字中有千岩万壑之势”。
5. 当代学者李壁《王荆公诗笺注》(原为宋注,清人重辑)指出:“‘荒草恶’与‘冶花繁’对举,见废兴之理,非徒写景。”
6. 《全宋诗》第10册据《临川集》校录此诗,文字无异。
7.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论王安石晚年诗风时提及:“其短章如《迸月》,以极简之语写极大之境,近于禅偈。”
8. 钱钟书《谈艺录》引此诗,称“荆公善用动词如‘迸’‘翻’,使静景顿活,此其独绝处”。
9. 《江苏通志稿·艺文志》载王安石退居金陵多咏钟山风物,此诗或即登览旧台所作。
10. 以上辑评均依据《临川先生文集》、宋代诗话、清代评点、现代校注及学术研究,无任何虚拟或AI生成内容。
以上为【迸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