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白竹千钧弩,射杀南山雪毛虎。
至今颅骨带霜牙,尚作四海毛虫祖。
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
碧潭近在古城东,神物所蟠谁敢侮。
上敧苍石拥岩窦,下应清河通水府。
赤龙白虎战明日,倒卷黄河作飞雨。
嗟我岂乐斗两雄,有事径须烦一怒。
翻译
不知是哪一年,有人用千钧之力的白竹强弩,射杀了南山那只毛色如雪的猛虎。
至今它的头骨还带着如霜的利牙,仍被奉为天下百兽之祖。
东方久已干旱,千里大地赤地无垠,三月赶路的人口中都含着尘土。
碧绿的深潭就在古城东边,神龙潜藏其中,谁敢轻易冒犯?
上方巨石倾斜覆盖岩穴,下方与清河相通,直达水府。
它目光如电,似金蛇疾走;鼻息化云,如烟缕升腾。
当年曾背负河图传达天命,辅佐伏羲、轩辕,并向神禹传下上天诏令。
而今却只怀揣宝物贪睡不起,满腹雷霆却沉默不语。
赤龙与白虎明日即将交战,它将倒卷黄河之水化作漫天飞雨。
可叹我岂愿看到两雄相斗?一旦有事,它只需一声怒吼便可平息纷争。
以上为【起伏龙行,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起伏龙行:题目意为龙之起卧行止,暗喻贤者出世或隐退。
2. 白竹千钧弩:用白色竹子制成的极强弓弩,“千钧”形容力量极大,一钧约三十斤。
3. 雪毛虎:毛色如雪的老虎,象征凶猛罕见之兽,或为传说中的异兽。
4. 颅骨带霜牙:头骨尚存如霜般洁白的牙齿,极言其威猛遗风犹存。
5. 毛虫祖:古代称百兽为“毛虫”,此指雪虎被视为百兽之祖。
6. 东方久旱千里赤:指东部地区长期干旱,土地干裂荒芜。
7. 碧潭近在古城东:清澈深潭位于古城之东,为神龙所居之处。
8. 神物所蟠:神龙盘踞于此。“蟠”即盘伏。
9. 上敧苍石拥岩窦:上方倾斜的青石覆盖着岩穴。“敧”同“欹”,倾斜之意;“岩窦”即岩穴。
10. 水府:传说中水神所居之地,亦指深渊龙宫。
11. 眼光作电走金蛇:目光如闪电,似金蛇游动,形容龙之神异。
12. 鼻息为云擢烟缕:呼吸之间化为云气,如烟丝升腾。“擢”意为拔起、升腾。
13. 负图传帝命:指龙马负河图出洛水,授于圣王,为祥瑞之兆。
14. 羲轩:伏羲与轩辕(黄帝),上古圣王。
15. 神禹:即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尊为“神”。
16. 尔来怀宝但贪眠:自此以后虽怀至宝却只贪睡不醒,喻贤者隐逸不出。
17. 满腹雷霆喑不吐:内心充满力量却沉默不言。“喑”即哑,不发声。
18. 赤龙白虎战明日:象征天地间阴阳冲突或将爆发重大变故。
19. 倒卷黄河作飞雨:龙奋起时能翻江倒海,使黄河之水化为暴雨倾泻。
20. 斗两雄:指赤龙与白虎相争,亦可引申为权势之争或灾异之象。
21. 径须烦一怒:只需它发一次怒即可平定局势,表达对神力或贤者挺身而出的期盼。
以上为【起伏龙行,并叙】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起伏龙行”为题,实则借龙喻志,抒写诗人对时局动荡、贤才隐逸、天时不调的深切忧虑与期待。诗中通过描绘一条蛰伏于潭中的神龙,将其置于天地大旱、生灵涂炭的背景之下,突出其昔日功勋与今日沉寂的对比,寄寓了作者对当世贤者“满腹雷霆喑不吐”的惋惜,以及期盼其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的强烈愿望。全诗气势恢宏,想象奇崛,融神话、历史与现实于一体,体现了苏轼典型的豪放风格与深沉关怀。
以上为【起伏龙行,并叙】的评析。
赏析
《起伏龙行,并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抒怀之作,借神龙之形寄托诗人对时代命运的关切。开篇以猎虎起兴,看似突兀,实则以“雪毛虎”之死衬托出“神龙”之存,形成猛兽与神物的对照。继而转入旱象描写,“千里赤”“口生土”生动写出民生之艰,自然引出“碧潭”中蛰伏的神龙。
诗人对龙的描写极具神采:“眼光作电”“鼻息为云”,赋予其超凡气象;又追溯其“负图传命”的辉煌过往,反衬当下“贪眠”“喑不吐”的沉寂状态,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昔荣今衰”的结构,实为对现实中人才埋没、政局停滞的影射。
结尾“赤龙白虎战明日”预示危机将至,而“倒卷黄河作飞雨”则是对神力再现的呼唤。最后一句“有事径须烦一怒”,语气恳切而沉重,既是祈愿,也是敦促——希望沉睡的力量能为苍生奋起。全诗语言雄奇奔放,意境开阔,融合神话、历史与现实,充分展现了苏轼“以文为诗”“以才学入诗”的艺术特色,亦体现其儒家济世情怀。
以上为【起伏龙行,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托物寓意,龙之起蛰,实关天心民命,非徒夸诡谲之观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起势突兀,中幅铺张有法,结处感慨深至。‘满腹雷霆喑不吐’一句,足为千古贤士写照。”
3. 方回《瀛奎律髓》评苏轼此类诗:“善以怪诞之事发忠爱之忱,外似游戏,内实沈痛。”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东坡长于歌行,尤擅以龙虎风云入诗,气势磅礴,而意有所托,非虚设也。”
5. 《御选唐宋诗醇》:“词气峥嵘,思致沉郁。借龙行以寓忧时之念,慷慨悲凉,有骚人之遗音。”
6.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通体皆以奇笔写奇事,而归本于劝世之意。‘倒卷黄河作飞雨’,真有翻江倒海之势。”
以上为【起伏龙行,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