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马背上弹奏胡琴的塞外美女,可与当年郑中丞之后相比,如今还有这样的人吗?
诗作写成时,蜡烛已燃至金烬飘飞,八尺高的英公(刘敞)竟俯身欲燎其须,意态豪放。
以上为【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进行唱和,是宋代文人常见的诗歌酬答方式。
2. 景文:指张景文,苏轼友人,时任地方官,常与苏轼诗词唱和。
3. 马上胡琴塞上姝:指在马上弹奏胡琴的边地女子,喻指技艺高超的乐伎。胡琴为古代北方民族乐器,姝即美女。
4. 郑中丞:唐代著名女音乐家郑中丞,善筝,后以代指技艺精湛的女性乐师。
5. 有人无:还有这样的人吗?表达对今人能否继承古人技艺的疑问与赞叹。
6. 诗成桦烛飘金烬:写诗完成时,桦木制成的蜡烛燃烧将尽,金烬纷飞。“桦烛”指以桦皮卷油点燃的蜡烛,古代贵族所用。
7. 八尺英公:指刘敞,字原父,北宋学者、官员,身材高大,人称“八尺”,谥“文恭”,苏轼敬称其为“英公”。
8. 欲燎须:典出《宋史·刘敞传》,刘敞读书至深夜,烛火近须而不觉,几乎烧到胡须,形容专注忘我。此处化用,表现文人沉浸于诗酒雅集之态。
9. 英公:并非唐代李𪟝之封号,此处为苏轼对刘敞的尊称,取其英伟之意。
10. 此诗虽题为“听筝”,但未直接描写筝声,而是通过人物、场景、典故侧面烘托音乐之美,属“不写之写”。
以上为【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之一,虽题为听筝,实则借音乐之境抒怀寄兴,融人物、场景、情感于一体。诗中以历史人物与当下情境相映照,既赞艺妓技艺堪比前贤,又通过“英公燎须”的典故凸显文人雅集之豪情逸致。语言凝练,用典精当,意境开阔,体现了苏轼在酬唱诗中善于化典入诗、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全诗看似写听筝,实则重在写人写情,音乐反成背景,展现出东坡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深层结构。
以上为【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唱和之作,却非泛泛应酬,而是借听筝之机,展现文人雅集的风雅与精神境界。首句以“马上胡琴塞上姝”起笔,勾勒出一幅边塞风情画,将乐伎置于苍茫背景中,赋予其孤高之美。次句以“郑中丞后有人无”发问,既是对眼前演奏者的高度赞誉,也暗含对艺术传承的思索。后两句转写文人反应,“诗成”之际,蜡炬成灰,时间流逝于无形,而“八尺英公欲燎须”一语,活画出刘敞沉醉诗境、忘乎所以的神态,极具画面感。此句用典自然,不露痕迹,既颂扬友人学识渊博、专注投入,又为全诗增添幽默与生气。整体上,诗由音乐始,归于人文情怀,虚实相生,韵味悠长,充分体现了苏轼诗歌“清雄旷达、妙趣横生”的风格。
以上为【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马上胡琴’一句,写出边地风物,而以郑中丞比之,见今人不减昔人。‘英公燎须’事切刘敞,非泛用也。”
2.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次韵诗,往往意在言外,如此首听筝而不及筝声,专写人物神情,愈觉蕴藉有味。”
3. 《宋诗钞》(吴之振等):“‘桦烛飘金烬’写夜深兴浓,‘欲燎须’三字尤传神,可想见当时宾主陶然之状。”
4. 《苏轼诗集》(王文诰笺注):“此诗盖在徐州与张景文共宴时作,刘敞时亦与席,故及之。‘英公’乃尊称,非袭唐爵也。”
5.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不写筝声而筝意自现,东坡善用逆笔如此。”
以上为【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