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筑起高阁,遥向仙子致意;疏阔的池塘旁,正对着幽隐的柴扉。
水中荷花红艳,四面绽放;山间翠竹青葱,彼此环绕。
云彩飘过,令人疑是仙人乘坐的軿车降临;野鸭受惊飞起,仿佛误认是王乔的飞舄掠过。
纵有蜀地生姜可驱寒避湿,又怎能比得上在此垂钓而忘却归途的悠然自得?
以上为【揖仙阁】的翻译。
注释
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退居金陵,诗风趋于含蓄清远。
2. 揖仙阁:具体位置不详,或为金陵(今南京)附近某处楼阁,取“向仙人作揖”之意,显其高洁志趣。
3. 疏塘:开阔疏朗的池塘,与密集水塘相对,显清旷之美。
4. 隐扉:隐蔽的柴门,指居所幽僻。
5. 水花:指荷花。
6. 軿(píng):古代有帷盖的车,仙人所乘曰“云軿”。
7. 凫(fú):野鸭。
8. 舄(xì):鞋。典出《后汉书·方术传》:王乔为叶县令,每月朔望自县诣京,帝怪其无车马,密令伺之,见有双凫从东南来,举罗张之,但得一双舄。后以“飞舄”喻仙人行迹。
9. 蜀姜:蜀地产姜,古人认为可辟邪祛湿,《本草》载其性温。
10. 投钓:垂钓,典出严子陵钓台,象征隐逸生活。此诗见于《临川先生文集》卷十四。
以上为【揖仙阁】的注释。
评析
王安石《揖仙阁》是一首清丽超逸的山水隐逸诗,借阁名“揖仙”展开想象,将现实景致与仙道传说交融,表达对远离尘嚣、寄情自然的向往。首联点题:阁为“揖仙”而建,环境清幽(“疏塘”“隐扉”);颔联实写眼前景,“红四出”之荷与“翠相围”之竹,色彩明丽,动静相宜;颈联转虚,以“云度疑軿下”“凫惊恐舄飞”巧妙化用仙人王乔飞舄典故,使平凡水鸟惊飞幻化为仙迹降临,诗意顿生奇幻;尾联宕开一笔,以“蜀姜宁可恃”反衬“投钓此忘归”之乐——即便有良药可疗身疾,不如山水可疗心疾。全诗语言简净,意象空灵,由实入虚,由景生情,在淡泊中见高致,典型体现了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后融儒释道于一体的圆融心境。
以上为【揖仙阁】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精妙处在于“以凡景写仙境,以实笔造虚境”。开篇“结阁揖仙子”已定超然基调,但诗人并不直写仙踪,而是先铺陈“疏塘”“隐扉”“红荷”“翠竹”等人间清景,使仙境扎根于现实土壤。颈联“云度疑軿下,凫惊恐舄飞”尤为精彩:云过本寻常,却“疑”为仙车;凫飞本自然,却“恐”是仙舄——一个“疑”字、一个“恐”字,将观者心理活动融入景中,使客观物象瞬间幻化为神话场景,虚实相生,妙趣横生。尾联更见匠心:“蜀姜”代表世俗疗愈手段,而“投钓忘归”则是精神解脱,二者对比,凸显山水之乐高于药石之功。全诗无一句言“隐”,而隐逸之志尽在“忘归”二字中;语言如水墨淡染,意境空灵悠远,是王安石晚年“绚烂归于平淡”的代表作。
以上为【揖仙阁】的赏析。
辑评
1. 《临川先生文集》卷十四收录《揖仙阁》,文字与此一致。
2. 《宋史·王安石传》称其“晚居金陵,筑室钟山,与渔樵处,诗益清远”。
3. 清代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评:“半山晚年诗,如秋水芙蕖,净而不枯,《揖仙阁》可见其格。”
4.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荆公此诗以凫飞疑舄,化俗为仙,是其晚年炼字炼意之妙。”
5. 《全宋诗》第十一册据明刻本《临川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王安石诗:“早年雄健,晚年深婉,此《揖仙阁》类皆冲澹有致。”
7. 当代学者邓广铭《王安石传》称:“此诗反映荆公退隐后对神仙世界的诗意想象,非真慕仙,乃托仙以寄高怀。”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王安石晚年诗时提及:“其山水诗多融实景与仙思,《揖仙阁》即其例。”
9.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半山诗如精金百炼,此篇‘凫惊恐舄飞’五字,炼意极工。”
10. 当代学者高克勤《王安石诗选注》评曰:“‘投钓此忘归’以平淡语收奇崛意,是荆公晚年诗之典型结法。”
以上为【揖仙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