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安阳县城南面,汉江水奔腾流淌,江水环绕,造就了这南方的雍州。
才子们乘着春日前来登高远眺,百官公卿在闲暇之日借此消解忧烦。
楼台的晚影映衬着青色的山峦和城郭,天晴时身着罗绮的士女使绿水沙洲倍显明媚。
到了夜晚,波涛荡漾,水中明月随之摇动,让人恍惚以为那是神女在戏弄珍珠。
以上为【登安阳城楼】的翻译。
注释
安阳城:唐代县名,位于汉水北岸,故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境内。与今日河南安阳非同地。
南雍州:雍州原为古九州之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东晋南朝时,曾将襄阳一带称为“南雍州”。此处用以指代襄阳地区重要的历史地理地位。
才子:指同游的文人雅士。
群公:指同游的官吏、友人。
骋望:纵目远望。
罗绮:华贵的丝织品,此代指衣着华丽的士女。
神女弄珠:化用《韩诗外传》中郑交甫于汉江遇二位神女,神女解佩珠相赠的典故。点明地点(汉江)的同时,增添了浪漫情思。
以上为【登安阳城楼】的注释。
评析
本诗是孟浩然一首风格明丽的登临之作。诗中描绘了登安阳城楼所见的壮丽山水与繁华人事,展现了盛唐时期安定祥和的社会风貌与文人官吏的闲雅生活。全诗以汉江的宏阔开篇,以“神女弄珠”的奇幻遐想收尾,中间两联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观(楼台青山)与社会活动(才子群公)融为一体,画面丰富,层次分明。尾联的想象既贴合江景的实况,又为诗歌平添了一份浪漫与空灵的色彩,体现了孟浩然山水诗中瑰丽的一面。
以上为【登安阳城楼】的评析。
赏析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构图宏阔,铺陈有序:诗歌的视角由大及小,又由近及远,最终归于奇幻。首联从大处着墨,点出城池与汉江的整体关系,气势雄浑。中间两联具体描绘登楼所见之人事与景物,“晚映”与“晴骄”构成了时间上的变化与色彩上的对比,使得画面富丽而充满生机。尾联则转向夜晚,视线从宏观景象聚焦于“波摇明月”的细微动态,并由此生发浪漫联想,构思精巧。
对仗工稳,辞采清丽: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二联对仗极为精工。“才子”对“群公”,“乘春”对“暇日”,“来骋望”对“坐销忧”,展现了人物的雅集闲情;“楼台”对“罗绮”,“晚映”对“晴骄”,“青山郭”对“绿水洲”,描绘了景物的明丽多姿。全诗语言清新华丽,充分展现了盛唐诗歌的气象。
用典贴切,余韵悠长:尾联化用“汉皋解佩”的典故,十分贴切。因为故事本就发生在此地的汉水之滨,诗人巧妙地将眼前摇曳的月影与古老的神话传说联系起来,虚实相生,使现实的景色笼罩上一层迷离、瑰丽的神话色彩,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以上为【登安阳城楼】的赏析。
辑评
(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晚映’、‘晴骄’二语,可谓诗中有画。结用弄珠事,与城楼迥望尤切。”点评:周珽称赞诗中颔联具有绘画般的意境,同时指出结尾的典故与登楼眺望的场景结合得十分贴切自然。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前解(首联、颔联)写登楼之人,后解(颈联、尾联)写登楼之景。……‘波摇明月动’,是承上‘绿水洲’而夜景之妙,更无可说,却疑是神女弄珠,悠然遐想,不尽其致。”点评:王尧衢对诗歌结构进行了清晰梳理,并特别赏析了尾联,认为诗人由实景引发的悠然遐想,使得诗意无穷。
(清)屈复《唐诗成法》:“三(句)才子,‘四(句)群公’,五(句)景,六(句)人,七(句)景,八(句)人。此诗前半整丽,后半疏淡,与《临洞庭》诗同一格局。”点评:屈复精细地分析了诗中每一句的内容安排,并将其与孟浩然另一名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比较,指出其在结构布局上的相似性。
以上为【登安阳城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