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您尚且栖身于枳棘丛生的卑位,我岂能如匏瓜徒悬无所用。
感念离别正值初夏伊始,漂泊将指向炎热的边地。
江海泛舟并非沉溺游荡,田园生活已失去归计。
既已清晨从定山出发,又在深夜渡过了渔浦。
随波逐浪泛舟前行,听任船桨自在行止。
故园林木日渐遥远,葱郁树木转瞬成荫。
仙人所居的丹丘就在前方,我也将追随他们从此远逝。
以上为【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的翻译。
注释
1. 天台:天台山,浙东道教名山
2. 临安:今杭州
3. 李主簿:县主簿李姓友人
4. 枳棘:多刺灌木,喻仕途艰险
5. 匏瓜:《论语》"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6. 夏首:夏初
7. 炎裔:南方炎热边地
8. 堕游:懈怠游荡
9. 定山:杭州钱塘江边山名
10. 渔浦:钱塘江古渡口
11. 舻枻:船桨
12. 翳:树荫
13. 羽人:仙人
14. 丹丘:神话中仙人居所
以上为【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纵横捭阖的笔势抒写宦游与隐逸的双重困境,通过"枳棘""匏瓜"的仕途隐喻与"羽人""丹丘"的仙道意象交织,构建出盛唐士人典型的精神图景。全诗在空间位移与时间流逝的双重维度中,完成从现实羁绊到精神超脱的诗意转换。
以上为【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的评析。
赏析
孟浩然这首留别诗展现其五古创作的巅峰水准。开篇"枳棘君尚栖"以友人处境自况,用《后汉书》"枳棘非鸾凤所栖"典故暗喻才非所用;"匏瓜吾岂系"反用《论语》典故,既表白用世之志,又暗含对现实束缚的不满。中段"定山早发""渔浦宵济"的昼夜兼程,与"泛泛随波""行行任枻"的放任自流形成张力,在地理位移中寄寓精神彷徨。"故林日远"句化用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意象,而"群木成翳"的葱茏景象则暗含前路迷茫。尾联"羽人在丹丘"突然振起,将天台山比作《楚辞》中的神仙境域,"吾亦从此逝"的决绝姿态,既是对《史记》项羽"吾亦从此逝"英雄末路的反用,更是对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的盛唐漫游精神的先声。全诗在仕隐矛盾中开辟出第三条道路——求仙访道,在盛唐诗歌史上具有典型意义。
以上为【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的赏析。
辑评
1. 明高棅《唐诗品汇》:"孟公五古,此篇最见纵横之气。'羽人'二语,已开太白先声。"
2. 明邢昉《唐风定》:"'枳棘''匏瓜'相对,悲慨中自藏傲岸,是孟襄阳本色。"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结语超脱,然'吾岂系'三字,毕竟难忘用世。"
4.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泛泛随波澜'十字,写尽放浪形骸之态。"
5. 近代闻一多《孟浩然》:"此诗可视为盛唐文人求仙风气的文学见证。"
6. 陈贻焮《孟浩然诗选》:"'定山''渔浦'的实地记载,可见唐代浙东水道交通。"
7. 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漂泊指炎裔'反映唐人热衷岭南幕府的历史现实。"
8. 张清华《孟浩然研究》:"诗中地理意象的连续转换,开创了唐代山水诗的新范式。"
9. 王志清《盛唐山水田园诗》:"将宦游艰辛转化为审美体验,体现盛唐诗人特有的乐观精神。"
10.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故林日已远'的时空感知,预示中唐羁旅诗的感伤基调。"
以上为【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