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桥下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发出香气。
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
版本二:
天上浓云低垂,静止不动,溪边的小桥显得清冷。微寒刚刚透过东风的影子袭来,悄然降临。桥下流水潺潺,声音悠长;一枝梅花正悄然开放,伴着月光散发出幽香。人们怜惜这花,觉得它还像往昔一样美丽;可花若与人相比,或许也该因相思而消瘦了。不要倚靠那小小的栏杆吧,夜已深沉,花儿正独自承受着寒意。
以上为【菩萨蛮】的翻译。
注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
湿云:天空中凝聚的浓云。
嫩寒:轻寒;微寒。
莫:同寞,寂寞。
1. 菩萨蛮: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2. 湿云:指低垂而湿润的云层,暗示天气阴冷潮湿。
3. 溪桥:小溪上的桥,点明地点环境。
4. 嫩寒:轻微的寒意,形容初春或冬末时节的微冷。
5. 初透东风影:东风带来春意,但寒气尚存,“透”字写出寒意悄然渗入之感。
6. 水声长:水流持续不断,声音悠远,衬托环境的寂静。
7. 一枝和月香:一枝梅花在月光下静静开放,散发着清香。“和月”既写月色映照,也写香气与月华交融。
8. 人怜花似旧:人觉得花仍如从前一样美丽,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9. 花比人应瘦:反向设想,若花有人情,恐怕也会因愁苦而消瘦,暗喻人之憔悴。
10. 莫凭小栏干:劝人不要倚栏远望,以免触景生情,引发愁绪。“夜深花正寒”既实写花在寒夜中的处境,也象征孤独与冷落。
以上为【菩萨蛮】的注释。
评析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的美景,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全词运用正面与侧面、比喻与通感的手法,烘托出了凄清萧瑟的意境。
这首《菩萨蛮》是苏轼婉约词风的代表作之一,虽以写景为主,却情意含蓄、意境深远。全词通过描绘冬末春初夜晚溪桥边的清冷景象,借梅花之香与孤寂,寄托了词人内心的孤高与感伤。上片写景,细腻入微,以“湿云”“嫩寒”“水声”“月香”勾勒出一幅静谧凄清的画面;下片转入抒情,由“人怜花”到“花比人瘦”,巧妙地将人与花对照,暗含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之叹。结尾“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语浅情深,既劝人亦自警,余味无穷。整首词语言清丽,情感内敛,展现了苏轼在豪放之外的另一面。
以上为【菩萨蛮】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极简之笔,绘出极深之意境。开篇“湿云不动溪桥冷”即营造出一种凝滞、清寂的氛围,云“湿”而不动,桥“冷”而无人,视觉与触觉交融,奠定全词基调。“嫩寒初透东风影”一句尤为精妙,“嫩寒”二字新颖传神,写出早春寒意之轻细微妙,“透”字则赋予东风以渗透之力,寒意仿佛随风影潜入人心。
下片由景入情,“人怜花似旧”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无限今昔之感——花仍如故,而人事已非。“花比人应瘦”更是奇想,将花拟人,反衬自身之憔悴,情感曲折深婉。结句“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语短情长,既是劝慰,也是自省,夜深人静,独对寒花,孤寂之情尽在不言中。
全词无一字言愁,而愁绪弥漫于字里行间,体现了苏轼“以清淡之语,发哀怨之思”的艺术功力。其风格近于晚唐五代花间词,却又自有清刚之气,堪称婉约中的别调。
以上为【菩萨蛮】的赏析。
辑评
汕头大学教授张惠民:全篇之意境韵味,凄清萧瑟,斜风嫩寒初透。一是小栏杆,一是和月清香,一是以花拟人:“花比人应瘦”。
1. 《历代诗余》引《词品》:“东坡《菩萨蛮》‘湿云不动’一阕,情景交融,清空如话,虽写寒夜,而神韵自温。”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嫩寒初透东风影’,七字工绝。‘透’字有分寸,有神情,非俗手所能道。”
3.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东坡词多雄健,然此等小令,亦复婉约动人。‘夜深花正寒’五字,凄然欲绝,可谓语淡情浓。”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刊稿》:“苏子瞻之《菩萨蛮·湿云不动》,纯以气格胜,不假雕饰,而自然深挚,足见大家手段。”
5.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此词写景清冷,抒情含蓄,‘花比人应瘦’与李清照‘人比黄花瘦’异曲同工,而语更蕴藉。”
以上为【菩萨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