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雨后江面清澈,风卷起细沙,雷神踏云而行,追捕着一条黄蛇。
那蛇在空中蜿蜒如弯曲的箭矢,电光闪闪,仿佛燃烧着它的尾巴。
有人投掷石块,发出铿然之声,雷电飞上天际,蛇则潜入水中。
水边的青山坚硬如铁,仿佛被削成,当神物欲出时,山体自行裂开。
仔细看那剑身两侧生有碧绿花纹,仿佛仍是昔日西江老蛟龙的血迹所化。
我苏轼得到这把剑又能做什么呢?只能用草绳系着剑柄,像冯谖弹铗那样吟咏新诗。
你难道没看见那些凌烟阁中的功臣个个高大威武,腰间佩玉高耸至耳际吗?
以上为【武昌铜剑歌,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武昌铜剑:相传古代武昌(今湖北鄂州)产铜剑,质地优良,有传奇色彩。
2. 雨馀江清风卷沙:雨后江水澄澈,风吹动沙滩,描绘清新而略带苍茫的江景。
3. 雷公蹑云捕黄蛇:雷公,雷神;蹑云,踩踏云彩;黄蛇,指闪电,古人常以蛇形比喻闪电。
4. 枉矢:弯曲的箭,此处形容蛇在空中扭曲飞行之态。
5. 煜煜:光辉闪耀的样子,形容电光闪烁。
6. 投以块铿有声:有人向空中投掷土块或石块,与雷电相击发出声响,反映民间驱雷避邪的习俗想象。
7. 神物欲出山自裂:神物指宝剑或蛟龙,传说宝物出土时常伴有山崩地裂的异象。
8. 两胁生碧花:指剑身上天然形成的绿色纹路,古人认为是“龙血”凝结而成。
9. 西江老蛟血:西江泛指长江中游水域,蛟为传说中能化龙的水怪,其血染剑成纹。
10. 蒯缑弹铗:典出《战国策》,冯谖寄居孟尝君门下,因待遇低微而弹剑柄(铗)作歌:“长铗归来乎!”蒯缑指用草绳缠绕剑柄,喻寒士所佩之剑不贵重。此处苏轼自比冯谖,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以上为【武昌铜剑歌,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咏物抒怀之作,借“武昌铜剑”这一古物,展开丰富的想象与历史联想,将自然奇观、神话传说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诗歌前半部分以雷霆闪电捕蛇的壮丽景象起兴,赋予铜剑神秘来历,暗示其非凡质地与精神象征;后半转入现实感慨,表达自己虽得宝剑却无用武之地的无奈。结尾以凌烟阁功臣作比,反衬自身仕途困顿、抱负难伸的处境。全诗气势雄浑,意象奇崛,情感深沉,在咏剑之中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与现实压抑之间的矛盾心理。
以上为【武昌铜剑歌,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开篇即以浓烈的神话笔法描绘雷电交加、捕蛇入水的奇景,极具视觉冲击力,也为铜剑的诞生营造出超凡脱俗的背景。这种“天地孕物”的构思承袭自屈原《远游》及汉赋传统,赋予器物以灵性与历史深度。中间写剑纹如碧花、出自蛟血,既符合古代铸剑“淬火用血”的传说(如干将莫邪),又增强神秘感和悲壮色彩。
转入抒情后,诗人并未直接言志,而是以“得之何所为”一问转折,引出“蒯缑弹铗”的典故,巧妙表达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末句提及“凌烟功臣”,对比鲜明——那些画像于凌烟阁的开国元勋,身材魁梧、佩饰华贵,象征着时代对英雄的铭记;而自己纵有宝剑在手,却只能作诗遣怀,地位卑微。这种反差凸显了宋代文人普遍存在的政治焦虑与身份认同困境。
艺术上,诗句节奏跌宕,语言奇崛而不失流畅,善用比喻、夸张与典故,融合神话、历史与个人情怀,展现出苏轼典型的豪放与深沉并存的风格。尤其前六句几乎可独立成一幅“雷电捕蛇图”,极具画面感和浪漫主义气息。
以上为【武昌铜剑歌,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奇幻如李长吉,而骨力过之,盖以气驭辞,不为辞所拘也。”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十:“起势突兀,如雷霆破空,非坡公不能有此笔力。‘蛇行空中’四语,真写出雷电之神。”
3. 清·纪昀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前幅极刻画之工,后幅以感慨收束,得咏物之体。‘蒯缑弹铗’一句,无限牢骚,只说得如此含蓄。”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等诗须从气象上看,不可拘拘于字句之间。雷公捕蛇,山裂出剑,皆虚拟设色,以彰宝物之灵异,而后归到不得志之士,意味深长。”
5.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东坡《武昌铜剑歌》取材于志怪,运典入化,尤妙在‘电光煜煜烧蛇尾’一句,五字中动静、光影、温度俱备,可谓炼字入神。”
以上为【武昌铜剑歌,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