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大道不会凭空得以推行啊,
史鳅死后其位无人能继,我宁愿效仿范蠡那样功成身退吗?
想起伯夷、叔齐的节义,内心倍感惭愧。
麒麟凤凰都已远去,神龙也为之殉死,
黄河之水浩荡不息啊,孔圣人再也不能归来。
过去的已不可劝谏,未来的我又能欺骗谁呢?
最初退隐其身是为了进修道业,为何要高声宣扬反而遭受责难?
那位萧何丞相啊,他是在我身为布衣时就了解我的人吗?
以上为【吊轵道赋附邵平歌】的翻译。
注释
轵道:古亭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是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的地方,象征着一个王朝的终结。
邵平:秦朝东陵侯,秦亡后,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其瓜味美,世称“东陵瓜”。此诗附于《吊轵道赋》后,是以邵平的口吻抒怀。
史鳅:字子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正直敢谏著称。死后仍以“尸谏”卫灵公,孔子称赞他“直哉史鱼”。
范伯:指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
夷齐: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之子,商亡后,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被奉为有气节的贤人。
麟凤:麒麟和凤凰,都是祥瑞之物,比喻贤才。
先师:指孔子。
往者不可谏: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萧相国:指汉初丞相萧何,以善于识人、举荐韩信著称。
以上为【吊轵道赋附邵平歌】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王昌龄借咏史以抒怀之作,情感复杂而深沉。诗中密集引用历史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道”之不行、贤者不遇的悲慨,以及对自身出处进退的深刻反思。他既仰慕史鳅的直道、夷齐的清高,又向往范蠡的功成身退,更以秦末东陵侯邵平在秦汉易代后种瓜为生的典故自况,透露出在乱世或失意环境中坚守节操、甘于隐沦的复杂心态。最后以“萧相国知予乎布衣”的反问作结,既流露出对知遇之恩的渴望,也暗含了生不逢时、无人识才的无奈与孤寂。
以上为【吊轵道赋附邵平歌】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用典的深曲与情感的跌宕。诗人通过一系列历史人物的镜像,层层映照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开篇“道不虚行”的慨叹,为全诗奠定了怀才不遇的基调。随后,史鳅、夷齐代表了一种崇高的、近乎殉道者的道德理想,令诗人敬佩而又自愧弗如;范蠡则提供了一条明智的退路。然而,“麟凤远去,龙则死之”的凄凉景象,以及“先师莫归”的永恒遗憾,宣告了一个理想时代的终结,使得任何选择都充满无奈。“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两句,化用《论语》而意蕴更深,表现出深刻的自我拷问。结尾处对萧何的呼唤,是点睛之笔,它将个人的寂寥与对历史机遇的渴望融为一体,在看似平静的询问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完整地呈现了一位身处困境的士人彷徨、高洁而又不甘的灵魂。
以上为【吊轵道赋附邵平歌】的赏析。
辑评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王龙标(王昌龄)……其诗宏逸, 而《轵道》之篇, 感慨深矣。 其声律虽变, 而筋骨仍在, 得风人之遗。” (认为王昌龄的诗风宏阔超逸,而《吊轵道》这样的作品感慨深沉,虽然声律形式有所变化,但内在的风骨依然存在,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精神。)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王昌龄……古诗及短歌, 皆深于阮(阮籍)者。 《邵平歌》云:‘ 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 ’, 悲慨之言, 出于雍容, 此风人之致也。” (指出王昌龄的古诗和短歌都深得阮籍诗作的精髓,并评价《邵平歌》中“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一句,是将悲愤感慨出之以雍容平和的语调,这正是古代诗人的风范。)
现代学者 李珍华《王昌龄研究》:“ 此诗乃昌龄借古抒怀之代表作。 诗中连续用典, 非为炫学, 实乃其内心矛盾与痛苦之投射。 对史鳅、 夷齐之愧, 对范伯之企慕, 终归于邵平之寂寞, 可见诗人于仕隐之间挣扎徘徊之复杂心态。” (从现代研究角度指出,此诗是王昌龄借古抒怀的代表作,诗中的密集用典是其内心矛盾与痛苦的投射,展现了他徘徊于仕隐之间的复杂心态。)
以上为【吊轵道赋附邵平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