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明月映照进我的池塘,洁白明亮如同铺展的细麻布。
不知哪一天它会变得污黑?
《太玄经》这样的深奥之作,我已懒得去撰写了。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押韵作诗,是唱和诗的一种形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岐下:指凤翔府(今陕西宝鸡一带),苏轼曾任凤翔签判,苏辙亦有诗作于此时。
4. 北亭:苏轼在岐山官舍所建亭台之一,为日常游憩之所。
5. 纻缟(zhù gǎo):纻是苎麻,缟是未经染色的白绢,纻缟连用泛指洁白的细麻布,此处比喻月光的皎洁。
6. 何日变成缁(zī):缁,黑色。语出《论语·阳货》:“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原义是洁白之物即使经染也不会变黑,此处反用其意,担忧明月终将蒙尘,喻高洁之志恐难保全。
7. 《太玄》:西汉扬雄模仿《周易》所作哲学著作《太玄经》,象征深奥艰涩的学术追求。
8. 吾懒草:草,起草、撰写之意。言自己已无心从事著述,透露出倦怠与无奈之情。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所作《岐下诗》之一,题为“北亭”。全诗以明月入池起兴,借物抒怀,表达人生易老、理想难酬的感慨。前两句写景清丽,以“纻缟”喻月光之洁白,形象生动;后两句陡转,由自然之明净联想到世事之污浊,发出“何日变成缁”的忧思,暗含对现实政治环境的忧虑与自身高洁志向可能被玷污的隐忧。末句“《太玄》吾懒草”,用扬雄作《太玄》典故,自叹才志未展而心灰意懒,流露出退隐避世的情绪。整体风格冲淡含蓄,情理交融,体现了苏轼在贬谪环境中复杂而深沉的心境。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短小精悍,四句皆有意蕴。首句“明月入我池”平实而富画面感,赋予明月以主动姿态,似有灵性;次句“皎皎铺纻缟”以触觉化的比喻强化视觉印象,使月光不仅可见,且如丝如帛,可感可触。这两句营造出澄澈宁静的意境,为后文转折蓄势。第三句“何日变成缁”突如其来,由景入情,从自然之洁转向人心之忧,既是对时间流逝、美好易逝的感叹,也暗含对仕途风波、人格操守能否坚守的深层焦虑。结句“《太玄》吾懒草”用典自然,以扬雄自比,却言“懒草”,表现出一种精神上的疲惫与疏离,是苏轼在政治压抑下内心挣扎的真实写照。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内敛而深沉,堪称次韵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此诗清婉有致,‘明月入我池’五字,写景入神。后二句忽作忧思之语,见静中生意之动摇,盖触物而感者深矣。”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何日变成缁’,反用《论语》语意,沉痛中见警策。‘吾懒草’三字,多少牢愁,托之闲淡。”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五:“此诗作于嘉祐七年(1062)春,时公在凤翔签判任。观其词气,已有倦游之意。‘懒草《太玄》’,非真懒也,不得申其志耳。”
4.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月色如缟,心绪如缁。一池之间,净秽相形;寸管之内,出处交战。此东坡早年已具忧患之怀也。”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