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燕言仁义,是非安可无。
非非义之属,是是仁之徒。
当为感麟翁,善恶分锱铢。
抑为阮嗣宗,臧否两含糊。
刘君有家学,三世道益孤。
陈古以刺今,紬史行天诛。
孜孜称善人,不善自远徂。
愿君置座右,此语禹所谟。
翻译
安闲宴居时谈论仁义,是非观念怎能缺失?
否定错误本属正义之举,肯定正确则是仁者的操守。
但若一味否定,就近乎讥讽;若一味肯定,又近乎阿谀。
应当效法孔子作《春秋》时的严谨,善恶之间分辨得细致入微。
或者像阮籍那样,对人事褒贬含蓄不露,态度模糊。
刘壮舆君承继家族学问,三代以来道统愈发孤单。
他以史为鉴,陈述古事以讽喻今世,如同执行天道的刑罚。
其心如明亮的大镜,一切丑陋在其中都难逃映照,一旦出现美好便立即显现。
如猛禽鹗鸟般卓然独立,四顾无惧,怎能让群狐之辈扰乱正道?
他建造厅堂取名“是是”,自称行事坦荡无碍。
勤勉地称扬善良之人,不善者自然远离。
愿您将此言置于座右,这正是大禹所传的治国箴言。
以上为【刘壮舆长官是是堂】的翻译。
注释
1. 刘壮舆:即刘攽(bān),字贡父,号壮舆,北宋史学家、文学家,与兄刘敞并称“二刘”,精于汉史,曾参与编修《资治通鉴》。
2. 是是堂:刘攽所建厅堂之名,“是是”意为肯定正确,出自《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
3. 感麟翁:指孔子。传说孔子见人捕获麒麟而伤感,认为祥瑞现于乱世乃不祥,遂绝笔《春秋》,故称“感麟”。
4. 锱铢: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比喻极其细微的差别。
5. 阮嗣宗:即阮籍,三国魏著名文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口不臧否人物著称。
6. 臧否:褒贬、评论人物好坏。
7. 家学:家族世代相传的学术传统。刘敞、刘攽父子皆以经史闻名。
8. 紬(chōu)史:梳理、整理历史。“紬”通“抽”,引申为条理化地提取史实。
9. 鹗立:形容人卓然独立,有威严。鹗为猛禽,常高踞枝头四顾,象征警觉与刚正。
10. 禹所谟:指大禹所传的治国谋略。谟,谋议、训诫,如《尚书·大禹谟》。
以上为【刘壮舆长官是是堂】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赠答形式,赞颂刘壮舆建“是是堂”的志向,借题发挥阐述其对是非、善恶、仁义等道德标准的看法。全诗围绕“是”与“非”的辩证关系展开,既强调明辨是非的重要性,又警惕极端化的是非观可能滑向讥讪或阿谀。诗人推崇孔子“感麟”作《春秋》的严肃态度,主张善恶分明、公正无私,同时也提及阮籍式的含蓄臧否作为对照,体现其思想的复杂性。最终落脚于刘氏家学传承与以史资政的理想,表达对士人坚守道义、匡正时弊的期许。语言庄重而富有哲理,结构严谨,兼具议论与抒情。
以上为【刘壮舆长官是是堂】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宋代哲理赠答诗,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开篇即提出核心命题——“是非安可无”,直指儒家伦理中价值判断的根本地位。通过“非非”与“是是”的对举,揭示道德实践中肯定与否定的双重维度,并敏锐指出二者可能异化为“讪”与“谀”的危险,体现出苏轼对人性与言论边界的深刻洞察。
诗中引入孔子与阮籍两个对立典范:前者代表“春秋笔法”的严正裁断,后者象征魏晋风度的沉默智慧,形成张力。苏轼并未简单取舍,而是借以衬托刘壮舆“是是堂”的中道追求——既非苛责,亦非圆滑,而是在历史理性中确立价值坐标。
“皎如大明镜”一喻尤为精彩,将道德清明比作照妖镜,凸显刘氏治史之公正无私;“鹗立”形象则赋予其孤高刚毅的人格气质。结尾回归劝诫功能,以“禹所谟”提升主题至圣王之道的高度,使个人德行与天下治理相贯通。
全诗用典密集而自然,音韵沉稳,逻辑层层推进,展现了苏轼晚年融合儒道、出入经史的思想深度,是其政治哲学与人格理想的诗意表达。
以上为【刘壮舆长官是是堂】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论是非之辨,出入经史,义理精深,非徒作颂美语者可比。”
2. 纪昀《纪评苏诗》卷二十:“起结俱有风骨,中幅引孔子、阮籍作两面对照,意甚深远。‘大明镜’‘鹗立’二语,写尽刚正气象。”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评:“‘非非近乎讪,是是近乎谀’,此等语从《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来,具眼人方能道得。”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三:“是是堂命名本于荀卿,而公推其义至于天诛,可谓推阐无遗。刘氏家学之重,于此可见。”
5. 清代吴之振《宋诗钞》评此诗:“以议论为诗,而不见其涩,盖有气脉贯之,且情理兼至也。”
以上为【刘壮舆长官是是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