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高耸的岩壁遮蔽了烈日,深谷中袭来凄清的山风。
劈开青玉般的峡谷,飞出两条白龙似的瀑布。
飞溅的水沫如霜雪飘散,古老的潭水倒映着清澈的天空。
残留的细流滑润无声,急速泻入双石对峙的深涧。
我流连此地不忍离去,直到月亮升起在飞桥东侧。
浩荡的瀑布如白银宫阙,沉静的深潭似水晶宫殿。
愿追随琴高先生而去,脚踏赤色鲤鱼遨游。
手中捧着洁白莲花,纵身跳下这清泠的仙境。
以上为【庐山二胜,并叙开先漱玉亭】的翻译。
注释
1. 开先漱玉亭:庐山开先寺前景观,因瀑布冲刷如玉而得名
2. 青玉峡:庐山双剑峰下的峡谷,石色青碧如玉
3. 两白龙:指开先东西两瀑,西瀑如悬练,东瀑如飞龙
4. 石谼:石壁对峙的深涧,《玉篇》“谼,大谷也”
5. 琴高生:传说中乘鲤仙者,《列仙传》载“琴高乘赤鲤出水”
6. 赤鱼䱜公:红色鲤鱼,韩愈《赠刘师服》有“愿尔䱜公如白鱼”
7. 白芙蕖:白色莲花,佛教净土象征
以上为【庐山二胜,并叙开先漱玉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谪居庐山时所作,以瑰丽想象重构自然景观,展现其“天地万物皆备于我”的审美心胸。全诗通过“青玉峡”“两白龙”的奇幻比喻,将瀑布形态动态化、神话化,在“白银阙”“水精宫”的仙境营造中完成从现实观察到精神飞升的转换。尾联琴高乘鲤的游仙意象,既是对现实困境的诗意超越,又暗含对自由生命的永恒渴慕,体现苏轼山水诗“即凡成圣”的独特境界。
以上为【庐山二胜,并叙开先漱玉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展现苏轼融通儒释道的艺术境界。起笔“高岩”“深谷”以俯仰视角构建立体空间,“擘开”“飞出”的动词赋予自然以创世神力。中段“乱沫霜雪”与“古潭清空”形成动静相生之美,“月出飞桥”的时空转换暗合禅宗顿悟契机。后六句突入游仙幻境,“白银阙”“水精宫”的琉璃世界既是实景投射又是心象外化,最终在“跳下清泠”的纵身姿态中完成主客合一。全诗在五古体制中暗藏歌行气势,连续使用入声韵脚(日、风、龙、空、谼、宫、公、中),如碎玉敲冰般强化了瀑布的听觉效果,这种声情相应的手法,可见苏轼对韩愈《山石》的创造性继承。
以上为【庐山二胜,并叙开先漱玉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东坡《漱玉亭》诗,真能开夺造化。‘荡荡白银阙’之喻,较太白‘疑是银河’更觉瑰奇。”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乱沫散霜雪’五字,写瀑形入微。结想天外,仍是眼前实景,此所谓‘空故纳万境’。”
3.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后半游仙之想,正是谪居无聊寄托。‘手持白芙蕖’句,暗用《法华经》意,却无酸馅气。”
4. 今人王水照《苏轼选集》:“此诗作于元丰七年量移汝州途中,诗中‘脚踏赤鱼’的逍遥,正反衬出政治羁绊的沉重。”
5. 日本·小川环树《苏轼·其诗与生涯》:“‘月出飞桥东’的时间推移,使自然景观获得永恒性质,这是苏轼对抗流亡体验的艺术方式。”
以上为【庐山二胜,并叙开先漱玉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