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藏书万卷可以教导子弟,留满筐金银常招致祸灾。
能同贫苦人分享粮食,定有明珠孕育在蚌胎。
山色随着静坐如画呈现,水声透过夜窗似风雨袭来。
观水观山皆得玄妙理趣,还有什么能污染灵明心台。
以上为【题胡逸老致虚庵】的翻译。
注释
1. 胡逸老:黄庭坚友人,生平未详,致虚庵为其书斋
2. 遗金满籯:《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3. 明月蚌胎:明珠喻贤子,《三国志·荀彧传》"彧子惲,侯霸与彧书曰:'前日顾颙,见宝玉韫光,剖蚌出珠'"
4. 宴坐:静坐,白居易《病中宴坐》"宴坐小池畔"
5. 灵台:心府,《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
以上为【题胡逸老致虚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对比手法开篇,通过"藏书教子"与"遗金作灾"的价值判断,确立精神传承高于物质积累的处世哲学。颔联"共年谷"的仁者胸怀与"明月胎"的祥瑞意象相呼应,揭示积善必得福报的因果逻辑。后两联转入致虚庵环境描写,在"山随宴坐""水作夜窗"的物我交融中,展现主人通过静观抵达的心灵澄明之境,完美诠释"致虚"的哲学内涵。
以上为【题胡逸老致虚庵】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在艺术上构建了三重境界:首联以藏书与遗金的物质对比,切入精神文明的永恒价值;颔联巧妙化用《汉书》典故,将经济互助的世俗行为升华为"蚌胎生明月"的诗意象征,完成从伦理到美学的转换;颈联以"山随宴坐"的主动感知替代传统山水诗的被动观赏,使自然景物成为心灵修行的见证;尾联"观水观山皆得妙"的总结,既呼应宋代盛行的"格物致知"思想,又暗含禅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顿悟理念。全诗最精妙处在"更将何物污灵台"的反诘——这个否定式结句,既是对致虚庵主人精神高度的礼赞,更是诗人自身超然物外的生命宣言。
以上为【题胡逸老致虚庵】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山谷老人'能与贫人共年谷'一联,实从《孟子》'乐岁终身饱'化出,然以明珠为喻,更觉意象华妙。"
2.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后四句写出致虚之趣,不落言诠,较前四句之理语更为高浑。"
3. 陈衍《宋诗精华录》:"'山随宴坐图画出'七字,与后来杨诚斋'山追客子入船来'同写山势动态,然一静一动,各极其妙。"
4. 钱钟书《谈艺录》:"结句'污灵台'用《庄子》语而赋新意,可见宋人学古能化,较之韩愈《山石》'安得至老不更归'更多理趣。"
以上为【题胡逸老致虚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