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偶然在郊野原野上畅游了十日,还不至于回望时就厌弃那如牢狱般的世俗生活。
只要让双脚奔走于尘世劳碌之中,终有一天也能以尽情遨游山水来偿还心愿。
听闻春天到来便想洗去尘俗、重获新生,应当趁此机会寻一处隐居的居所。
遗憾你未能登上泰山封禅之顶,在静夜中观赏那如金轮般从幽深地底升起的朝阳。
以上为【和子由四首 · 其一 · 韩太祝送游太山】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二人常有诗文唱和。
2. 韩太祝:姓韩的太常寺太祝,掌祭祀礼仪的小官,其名不详。
3. 太山:即泰山,五岳之首,古代帝王常于此举行封禅大典。
4. 十日游:指短暂的郊游,亦暗含“十日之欢”之意。
5. 未应:不应,不至于。
6. 厌笼囚:厌弃如囚禁于牢笼般的官场生活。
7. 濯锦:典出“濯足沧浪”,喻洗除尘俗,重获清净。此处或兼指春日浣衣、涤荡身心之意。
8. 菟裘:古地名,春秋鲁国隐居之所,《左传·隐公十一年》:“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后用以代指退隐之地。
9. 东封:指东岳泰山封禅,此处化用“登东岳”之意,谓登泰山之巅。
10. 金轮出九幽:比喻太阳从地平线下缓缓升起,光芒万丈。“金轮”指太阳,“九幽”极言其深,形容日出前的幽暗。
以上为【和子由四首 · 其一 · 韩太祝送游太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唱和组诗之一,题为《和子由四首·其一·韩太祝送游太山》,借友人韩太祝游泰山之事抒发兄弟共有的仕隐矛盾与人生理想。诗中既有对自由山水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羁绊的无奈,更含对亲人未能同登绝顶的惋惜。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一贯旷达中见深情的风格。通过“尘土驱驰”与“云山烂漫”的对比,凸显出士人精神追求与现实责任之间的张力,而末联以“金轮出九幽”的壮丽意象收束,寄寓光明与希望,余韵悠长。
以上为【和子由四首 · 其一 · 韩太祝送游太山】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偶作”起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久困官场后难得出游的欣慰与感慨。“未应回首厌笼囚”一句,反语出之——虽仅出游十日,却已觉官场如囚,可见平日压抑之深。颔联“但教尘土驱驰足,终把云山烂漫酬”为全诗警句,工整对仗,哲理深远:即便眼下奔波劳碌于俗务,也不放弃对自然与自由的终极追求。这种“以苦行赎心闲”的信念,正是苏轼超然人格的体现。颈联转写春思与归隐之志,“濯锦”“觅菟裘”连用两个典故,既显文雅,又强化了摆脱尘网、安度晚年的愿望。尾联陡然一转,由己及人,惋惜弟弟未能亲临泰山之巅,共赏日出奇景。此处“金轮出九幽”想象瑰丽,气势磅礴,将个人情思升华为宇宙境界,使遗憾也染上壮美色彩。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意境高远,堪称苏轼早期七律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子由四首 · 其一 · 韩太祝送游太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洒落有致,虽属应酬之作,而情真意切,不落蹊径。”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尘土驱驰’‘云山烂漫’,对法工稳,寓意深远。结语尤奇,以日出比希望,非东坡不能道。”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因韩氏游山而兴感,兼寄子由,语涉双关,情致缠绵。”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恨君不上’一句,无限惋惜,盖自叹不得与弟同游也。‘金轮出九幽’,状日出之奇,笔力千钧。”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唱和诗,往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此篇尤为明显。‘终把云山烂漫酬’,可谓其一生行藏之注脚。”
以上为【和子由四首 · 其一 · 韩太祝送游太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