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出入无町畦,朝游湖北暮淮西。
高安酒官虽未上,两脚垂欲穿尘泥。
与君聚散若云雨,共惜此日相提携。
千摇万兀到樊口,一箭放溜先凫鹥。
层层草木暗西岭,浏浏霜雪鸣寒溪。
空山古寺亦何有,归路万顷青玻璃。
吾侪流落岂天意,自坐迂阔非人挤。
行逢山水辄羞叹,此去未免勤盐韭。
何当一遇李八百,相哀白发分刀圭。
翻译
我这个无拘无束之人来去从不拘泥于路径,早晨还在湖北游玩,傍晚便到了淮西。虽然还未正式赴任高安酒官之职,但已奔波得双脚几乎要磨穿尘土。与你(子由)相聚离散如同云雨般飘忽不定,我们格外珍惜今日能携手同游的时光。经历千回百折终于抵达樊口,乘着一叶小舟如箭般顺流而下,比野鸭还快。层层叠叠的草木遮蔽了西边的山岭,寒溪中霜雪般的水流发出清越的声响。空旷的山中古寺早已荒废,归途是望不到边际、如青色玻璃般平展的水面。如今我漂泊四方,如同鸿雁一般,江南江北都没有固定的居所。本不想头戴幅巾进入城市,只想踏出一条无人走过的幽径。可我又担心分别之后再难重来,看到你的足迹只留下凄然之情。我们这些人流落江湖,难道真是天意如此?其实更多是因为性格迂阔,并非被人排挤所致。每到山水胜处,却总是羞愧叹息,此行之后恐怕仍免不了辛劳清苦的生活。何时才能遇见仙人李八百,怜悯我满头白发,赐予长生不老的灵药呢?
以上为【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北宋著名文学家,常与苏轼唱和。
2. 散人:指无固定职守、自由自在之人,此处为苏轼自谓。
3. 无町畦:没有田界,比喻行为自由,不拘小节。
4. 高安酒官:指苏轼曾被任命为高安监酒税官,但尚未赴任。
5. 垂欲穿尘泥:形容长途跋涉,脚几乎磨穿,极言奔波之苦。
6. 樊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鄂州市附近,长江支流交汇处。
7. 一箭放溜:形容船行迅疾,如箭离弦,顺流而下。
8. 凫鹥(fú yī):水鸟,泛指野鸭之类,比喻舟行之快。
9. 浏浏:水流清澈流动之声。
10. 李八百:传说中的仙人,道教人物,相传居蜀中,寿八百余岁,能点化凡人成仙。刀圭:古代量药的小勺,借指仙丹妙药。
以上为【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同游寒溪、西山所作,抒写了兄弟共游之乐与人生漂泊之悲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纪行为线索,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仕途困顿、身世浮沉的深沉感慨。诗人自比“散人”,表现其超脱世俗的愿望;又以“鸿雁”自喻,道出宦海浮沉、居无定所的无奈。结尾寄望于仙人赐药,虽有出世之想,实则透露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力与对生命衰老的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意境开阔,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既豁达又感伤的独特心态。
以上为【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清晰,前半记游,后半抒怀,情景交融,层次分明。开篇即以“散人”自况,奠定全诗洒脱不羁的基调。“朝游湖北暮淮西”夸张地写出行程之广,也暗含漂泊无定之感。接着写未上任而先奔波,足见仕途辛苦。与子由“聚散若云雨”的比喻极为精妙,既写出兄弟聚少离多的现实,又饱含深情。“千摇万兀到樊口”以下四句写景生动,动词“摇”“放”“暗”“鸣”极具动感,将山水之险与美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浏浏霜雪鸣寒溪”一句,视听结合,寒意顿生,令人如临其境。
“空山古寺亦何有”转入苍茫之境,由景及情,引出“我今漂泊等鸿雁”的慨叹。此句承上启下,将自然之景与人生之感融为一体。不愿入城、欲辟新径,表现出诗人不甘随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但“忧别后不忍到”又流露出对亲情的依恋与对未来的悲观。结尾以求仙作结,看似超然,实为无奈——白发已生,功业未成,唯有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仙道,更显悲凉。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情感跌宕起伏,展现了苏轼在贬谪途中复杂而真实的心境。
以上为【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兄弟情深,每于诗中见之。此诗写山水清绝,而感慨身世,语带风霜,非独游赏之作。”
2.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查慎行语:“‘千摇万兀’二语奇崛,‘一箭放溜’尤肖舟行之速,东坡善状动态。”
3. 《三苏年谱》载: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贬黄州途中与苏辙同行至浔阳,后分袂,此诗或作于是时,情辞悲慨,可见其心境。
4. 《苏诗补注》引施元之注:“‘李八百’用道书事,盖自伤老而无成,冀遇异人解脱耳。”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此诗奔放中有顿挫,写景处如画,抒情处如诉,东坡集中佳构也。”
以上为【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