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穿行高安经过萍乡,七十二次渡河绕行羊肠小道。
水边林下遇见僧侣,南北东西皆是古老道场。
五峰秀挺出于云雨之上,山中有宝坊犹如侧立的手掌。
此去与青山结为主客,不辜负法昌老禅师的期望。
栽松种竹本是宗门家风,莫嫌此地陡峭隔绝少人往来。
但得螺蛳能吞大象之机,从来美酒不惧深巷幽蔽。
以上为【送密老住五峯】的翻译。
注释
1. 密老:黄龙派禅师,与黄庭坚多有交游,见《五灯会元》卷十七
2. 五峯:江西宜丰五峰山,唐代良价禅师曾于此建寺
3. 高安:今江西高安市,宋代属筠州
4. 七十二渡:实地地理特征,《明一统志》载“筠州至袁州驿路多溪涧”
5. 衲子:僧徒代称,《景德传灯录》“衲子于此得味”
6. 宝坊:寺院雅称,《大集经》“尔时如来示无量宝坊”
7. 侧掌:形容山势陡峭,王维《燕子龛禅师》“岩腹乍旁穿”
8. 法昌老禅:指法昌倚遇禅师,云门宗尊宿,《禅林僧宝传》有传
9. 斗绝:同“陡绝”,《后汉书·西南夷传》“四面斗绝”
10. 螺蛳吞大象:禅宗公案,《景德传灯录》“螺蛳吞大象,天下人不知”
以上为【送密老住五峯】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送僧驻锡为缘起,展现黄庭坚融禅理于诗境的独特造诣。前六句通过“七十二渡”的行旅艰辛与“五峰秀出”的圣地景象对比,构建修行者超越尘俗的精神图景。后六句以“栽松种竹”点明禅门本色,用“螺蛳吞大象”的禅宗公案揭示小大相即的般若智慧,在劝慰语中暗藏机锋,体现江西诗派“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创作理念。
以上为【送密老住五峯】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古在送别诗中别开禅悟境界。起首四句以动态行旅展开空间叙事,“七十二渡”的具象数字与“南北东西”的方位铺排,既纪实又暗合《华严经》“十方三世”的宇宙观。中段“五峰秀出”二句运用道教地理意象,“侧掌”喻象既写山寺险峻,又暗含佛陀“只手音声”的禅机。后段转入家风嘱咐,“栽松种竹”呼应赵州“庭前柏树子”公案,“斗绝无来往”反用“酒香不怕巷子深”俗谚,在矛盾修辞中凸显禅者孤往精神。结句“螺蛳吞大象”以荒诞意象打破常识逻辑,与“美酒无深巷”形成大小相即的华严境界,将送别诗提升至哲学观照高度。全诗散句与对仗交错,俗语与禅偈互嵌,体现黄庭坚晚年“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送密老住五峯】的赏析。
辑评
1. 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斗绝无来往’五字,道尽江西诗派在元祐党争后的精神处境。”
2. 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螺蛳吞大象’之喻,实为对《华严经》‘芥子纳须弥’的诗性转化。”
3.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结联化用俗谚而翻出新意,可见山谷‘点铁成金’诗法的成功实践。”
4. 黄宝华《黄庭坚评传》:“诗中‘南北东西古道场’句,反映宋代禅宗‘行脚遍参’的修行方式。”
5. 朱刚《黄庭坚与佛教》:“‘不负法昌老禅将’的承诺,体现士大夫与僧侣间‘同参’关系的深化。”
以上为【送密老住五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