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今日忽然郁郁不乐,折尽园中所有花朵。
园中究竟有些什么?芍药摇曳着残存的花葩。
久旱之后又遭雨打,纷乱披离混入泥沙。
不折取又能有何用,折取离去却更可叹。
丢弃舍弃实难做到,送给谪仙般的友人家。
还将这一枝春色,插向你的双髻丫杈。
以上为【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公择:李常字公择,苏轼友人,《宋史·李常传》“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
2. 谪仙:贺知章称李白“谪仙人”,此处誉李常
3. 一枝春:陆凯《赠范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4. 髻丫:少女发式,苏轼《送笋芍药》另一首有“簪戴那知发似鸦”句
5. 纷披:散乱貌,庾信《枯树赋》“纷披草树”
6. 亮:通“谅”,确实,《尚书·周官》“亮采惠畴”
以上为【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忽不乐”的莫名情绪起笔,通过“折尽-何有-残葩-泥沙”的意象链条,展现苏轼特有的生活哲思。诗中“折”与“不折”的往复辩难,既承庄子“材与不材”的生存智慧,又创出宋人“物尽其用”的实用美学。尾联“插向两髻丫”的戏谑笔法,在杜甫“白头搔更短”的沉痛外,别开以幽默化解困境的抒情范式。
以上为【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元丰三年(1080)苏轼谪居黄州初期,是其《东坡集》中咏物抒怀的典范。开篇“忽不乐”三字捕捉莫名愁绪,与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直抒不同,更近陶渊明“闲居寡欢”的含蓄。“折尽园中花”的任性举动,既暗合韩愈“芭蕉叶大栀子肥”的破坏性审美,又以“尽”字凸显贬谪后的心理失衡。中段“久旱复遭雨”的自然描写,实为“乌台诗案”后政治境遇的隐喻,与白居易“野火烧不尽”的生机形成残酷对照。“不折亦安用”的自我诘问,展现苏轼对《周易》“曲成万物”思想的实践——即便残花亦能成就人情往来。尾联“插向两髻丫”的想象,将李公择严肃形象童趣化,既缓解了前文的沉郁,又暗含《楚辞》“扈江离与辟芷兮”的簪花传统,这种苦中作乐的笔法,正是苏诗“旷达”风格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黄庭坚《山谷题跋》:“东坡此诗,戏语而有庄容,俚言而具雅趣。‘弃掷亮未能’五字,道尽士君子爱物之心。”
2.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随手挥洒而自然深至,‘不折亦安用’二句,是通首筋节,见透达人处世之道。”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公择时在齐安,与公相距一舍,故以残花相遗。末句‘两髻丫’,盖忆公择昔年风采耳。”
4.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以琐屑事见至情,以诙谐语写沉痛。‘折尽园中花’与‘江头千树春欲暗’,同一怜花心事而表达各殊。”
以上为【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