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生来本就忧愁众多,即便是食肉也常觉得味如苦墨。
一旦开怀大笑,便觉神清气爽,仿佛又恢复了畅饮的兴致。
听说你途经云龙山拜访张山人,我立刻前往相从;你已作诗一首,我戏谑地依你的韵脚和诗。
急忙携着擅长歌唱的女子,出城赶赴,还赶在太阳西斜之前到达。
一次欢聚实在难得,偶然相遇却有超凡的意趣。
蜜蜂纷纷聚集在晚开的花上,麻雀嘈杂地啄食荆棘间的果实。
山人以此为乐,但如此清寂的生活,又有谁陪伴在他身旁呢?
何时才能寻得真正志同道合之人,姑且帮助他整理衣襟(喻指扶持其生活或道业)?
你这位“使君”自己也孤傲困顿,这种心境又有谁能真正理解?
与其如此烦忧,不如专心修习养生之道,调和气息,一次吐纳可服千息。
以上为【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的翻译。
注释
1. 公择:李常,字公择,建昌人,苏轼好友,曾任御史中丞,以刚直著称。
2. 云龙张山人:云龙山位于徐州,张山人乃当地隐士,名天骥,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常与之往来。
3. 辄往从之:立即前往追随。辄,即刻;从,随从。
4. 戏用其韵:开玩笑般地依照他人诗的韵脚作诗,表示轻松随意的唱和态度。
5. 肉食尝苦墨:吃荤食也味同嚼蜡,形容内心忧愁,食不甘味。
6. 好饮力:指饮酒带来的愉悦与精神力量。
7. 未昃(zè):太阳未西斜,即傍晚前。昃,日过中偏西。
8. 邂逅有胜特:偶然相遇却有特别美好的意趣。胜特,超凡、出众。
9. 啅(zhuó)丛棘:鸟雀啄食于荆棘之间。啅,鸟鸣或啄食声。
10. 治要襋(jí):整理衣领和衣带,比喻照顾生活起居或扶持道业。襋,衣领。
以上为【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友人公择(疑为李常,字公择)交往时所作,记述听闻友人拜访隐士张山人,便欣然前往相聚,并借公择原诗之韵唱和。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人生忧患的感慨,更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仕途困顿的无奈。末尾转向道家养生思想,体现苏轼在逆境中寻求精神超脱的典型心态。语言自然流畅,意境由动入静,情感层层递进,是其中期诗风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清晰,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与友人及隐士交往中的复杂心境。开篇“我生固多忧”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忧郁的基调,而“轩然就一笑”则笔锋一转,表现诗人对短暂欢愉的珍惜。中间写闻讯即往、携妓赴约、及时行乐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也暗含“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豁达。
“喧蜂集晚花,乱雀啅丛棘”两句以自然小景入诗,动静结合,既烘托山林野趣,又隐喻世事纷扰,反衬张山人“乐此”的超然。继而发出“寂寞谁侍侧”的关切,体现苏轼对隐士孤独处境的深切体察。
结尾由外在欢聚转入内在省思,提出“不如学养生,一气服千息”,转向道家修养之道,反映其在政治失意中寻求身心安顿的思想倾向。整首诗由情入理,由动归静,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道的人生智慧,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
以上为【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近滑稽而意实沉痛,盖公择亦贬谪中人,故有‘孤偾’之叹。”
2. 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十二评:“起结皆入理,中幅跌宕有致。‘急携清歌女’二句,写出豪兴,非俗笔所能摹。”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语:“‘一欢难力致’五字,道尽人生聚散无常之感。”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四:“此诗因公择过山人而发,触景生感,遂及养生之说,皆一时情绪所至,非故为道家言也。”
5.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卷五:“东坡诗每于嬉笑中见至情,此诗‘戏用其韵’而实寓慨深矣。”
以上为【闻公择过云龙张山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