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眼前纷乱如黑蚂蚁般蠕动的,不过是世俗琐事;口边飞溅的白沫,如同徒然争辩的言语。若要真正体认我师内心通达无碍的境界,不妨试着将那手抄万遍的《莲经》付之一炬,看他是否会生起嗔怒之心。
以上为【子由作二颂,颂石臺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余年。予亦作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
2. 二颂:指苏辙所作两首偈颂,赞颂石臺长老修行事迹。
3. 石臺长老问公:即石臺寺长老问公,宋代僧人,以苦修著称。
4. 手写《莲经》:指亲手抄写《妙法莲华经》,佛教重要经典。
5. 字如黑蚁:形容字迹细小密集,如蚂蚁成群。
6. 胁不至席:典出佛教典故,谓修行者坐禅精进,终年不卧,胁部不接触床席。
7. 扰扰黑蚍蜉:比喻世间纷繁琐事,如黑蚁般杂乱无章。“蚍蜉”即大蚂蚁。
8. 口角霏霏白唾珠:形容人喋喋不休,口沫横飞,暗讽徒劳言说。
9. 无碍处:指心境通达自在,无所执着,为佛家常用语。
10. 烧却看瞋无:化用禅宗公案,考验修行者是否真正断除执着。若见经被焚而生嗔,说明仍有执念。
以上为【子由作二颂,颂石臺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余年。予亦作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回应其弟苏辙(字子由)所作二颂而写,内容围绕石臺长老苦修事迹展开。苏辙原诗赞颂长老手书《法华经》,诵经万遍,二十多年未曾倚靠席褥,极言其精进修行之诚。苏轼则以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立场,提出质疑与超越:真正的觉悟不在形式上的苦行与执着于经文,而在心性是否真正解脱。他借“烧却看瞋无”一问,直指修行本质——若执著于经文本身,便未离贪爱;唯有面对毁弃仍不动心,方显真无碍。此诗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重悟轻迹的思想倾向,亦展现其超然洒脱的禅意诗风。
以上为【子由作二颂,颂石臺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余年。予亦作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短短四句,却蕴含深刻禅理。前两句以“黑蚍蜉”“白唾珠”起兴,形象刻画出尘世喧嚣与言语纷争,既是对世俗众生相的讽刺,也暗含对执着文字修行方式的反思。后两句陡转,直入禅机,以“试将烧却看瞋无”设问,挑战传统苦行的价值边界。这一问并非否定修行,而是追问:修行的目标是经文本身,还是内心的解脱?若经书被毁即怒,则心仍系于物,未得真自在。此句深得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神髓。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对比强烈,既有批判锋芒,又具哲思深度,充分展现苏轼以诗参禅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子由作二颂,颂石臺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余年。予亦作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六:“此诗针对子由颂长老之勤修而发,意在破执。‘烧却看瞋无’一句,直逼禅门勘验手段,非深于禅者不能道。”
2. 《宋诗钞·东坡集》评:“子由颂其迹,东坡破其执。兄弟立言各异,而皆得理趣。东坡之超旷,于此可见。”
3. 《冷斋夜话》引黄庭坚语:“东坡晚年深契禅理,每以戏言发深旨。如‘烧却看瞋无’,看似轻谑,实乃勘验工夫。”
4. 《容斋随笔·续笔》卷四:“世人诵经礼佛,多求福报,或矜勤苦。东坡此诗,正中其病。执文迷本,岂达者之所为?”
5. 《禅林僧宝传》载:“东坡居士与丛林长老游,多以诗问答,机锋隐现。此诗虽未明载公案,而其意实通临济棒喝。”
以上为【子由作二颂,颂石臺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余年。予亦作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