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才有如切玉刀,见之凛凛寒生毛。
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绦。
用违其才志不展,坐与胥史同疲劳。
忽然眉上有黄气,吾君渐欲收英髦。
立谈左右皆动色,一语径破千言牢。
我顷分符在东武,脱略万事惟嬉遨。
世上小儿多忌讳,独能容我真贤豪。
为我买田临汶水,逝将归去诛蓬蒿。
翻译
你的才华如同锋利的玉刀,见了令人顿生寒意、肃然起敬。
我愿追随你这样的壮士去斩杀蛟龙蜃怪,也不愿腰系锦绣绶带虚度光阴。
可惜才能未得施展,只能与小吏一同困于琐务,身心俱疲。
忽然间你眉间显出黄气吉兆,预示君王将渐渐收揽英才。
你在朝中一语惊人,左右大臣皆为之动容,寥寥数语便击破千言空论。
我此前在密州任职,抛却俗务,只知嬉游放浪。
拆毁官署屏障,使内外畅通,甚至把骑曹随意唤作马曹。
你作为使者前来却并不责备我,反而与我对坐共饮,手持双螯畅快谈笑。
酒酣耳热时箕踞而坐,言论惊世骇俗,夹杂着嘲讽与诗赋的穷究。
世间小儿多所忌讳,唯独你能容纳我的狂放,真是真正的贤豪之士。
你答应为我在汶水边购置田产,我将归隐田园,清除蓬蒿过此一生。
怎能终老于尘俗之下,俯仰随人,如同汲水的桔槔般身不由己?
以上为【送李公恕赴阙】的翻译。
注释
1. 李公恕:名之仪,字公恕,北宋文学家,苏轼友人,曾为幕僚,有才学,与苏轼交谊深厚。
2. 切玉刀:能切割玉石的宝刀,形容人才干非凡、锋芒毕露。
3. 凛凛寒生毛:令人感到威严可畏,毛发耸立,极言其气概逼人。
4. 斩蛟蜃:指除害建功,蛟蜃皆传说中的水怪,象征艰险事业。
5. 锦绦(tāo):丝织的腰带,代指高官显爵的装饰,象征荣华富贵。
6. 用违其才:任用不当,未能发挥其才能。
7. 胥史:基层小吏,泛指繁琐公务人员。
8. 黄气:古代相术认为眉间有黄气是将得升迁的吉兆。
9. 英髦(máo):英俊杰出的人才。
10. 桔槔(jié gāo):井边汲水的杠杆装置,比喻人身不由己、随人上下。
以上为【送李公恕赴阙】的注释。
评析
《送李公恕赴阙》是苏轼在密州任上写给友人李公恕的一首赠别诗,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钦佩、对其仕途升迁的祝贺,以及自身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厌倦。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豪放,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理想的追求。诗人以“切玉刀”比喻李公恕之才,突出其锐利与不凡;又借“斩蛟蜃”与“缠锦绦”对比,表明志在建功立业而非贪图富贵。后半部分转述二人交往之洒脱自在,凸显彼此精神契合。结尾抒发归隐之志,反映苏轼一贯的超脱情怀与独立人格。整首诗结构跌宕,气势奔放,体现了苏轼诗歌雄健旷达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送李公恕赴阙】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豪迈之笔写深情厚谊,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开篇即以“切玉刀”设喻,形象地刻画出李公恕才气纵横、令人敬畏的形象,奠定了全诗崇敬与激昂的基调。随后通过“斩蛟蜃”与“缠锦绦”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崇尚实干、鄙弃虚荣的价值取向。中间写李公恕即将入朝,眉现黄气,一语破的,展现出其政治见识与口才胆识,侧面烘托其堪当大任。而诗人自述在东武(密州)“脱略万事惟嬉遨”,看似放纵不羁,实则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两人相见不拘礼法、对饮持螯、纵论诗骚,表现出超越世俗的精神共鸣。尤其“世上小儿多忌讳,独能容我真贤豪”一句,既是对李公恕胸襟的由衷赞美,也流露出诗人在官场中孤独抗争的心理状态。结尾由友人升迁触发归隐之思,“买田临汶水”“诛蓬蒿”等语,寄托了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理想。“俯仰随人如桔槔”更以生动比喻揭示官场人生的被动与屈辱,极具批判力量。全诗情感层层递进,从赞才到惜别,再到自况与理想抒发,浑然一体,气势贯通,充分展现了苏轼诗歌“豪放中有沉郁”的艺术特质。
以上为【送李公恕赴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磊落轩昂,语多奇崛,见其交情之笃,志趣之高。”
2. 纪昀《纪批苏诗》卷十五:“起手二句警拔,‘斩蛟蜃’二语亦有骨力。中段叙己事,跌宕自如,结处感慨无穷。”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密州任内,时公恕奉使至,相与纵饮倡和,故语多疏快。‘眉上有黄气’乃用望气之说,非妄诞也。”
4.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立谈左右皆动色’二句,写出英髦气象;‘酒酣箕坐语惊众’二句,写出狂士风流。两相对照,尤为精彩。”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赠答之作,往往借他人之事以抒己怀。此诗前半誉人,后半自道,末段归隐之想,实为不得志之鸣。”
以上为【送李公恕赴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