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两匹马并驾齐驱,八只蹄子紧凑前行;两匹马低头曲颈,鬃毛和尾巴整齐划一。一匹马前腿腾跃、后腿高举,姿态昂扬;另一匹却退避后缩,长声嘶鸣。那长须的老役夫骑马而行,频频回望,仿佛前世是马,能通晓马语。后面跟着八匹马,边走边饮水,细流流入唇吻,似乎还能听到饮水的细微声响。走在最前面的那匹刚渡过溪水,像林中飞出的仙鹤;后面的一匹正要涉水,低头如鹤欲啄水。最后一匹马宛如马中之龙,静静地伫立不动,唯有尾巴在风中轻轻摇动。韩干画马,画得惟妙惟肖,真是活生生的马;苏轼写诗,诗句生动传神,如同亲眼见到画作。世间既没有伯乐识马,也没有韩干那样的画马圣手,那么我这首诗、这幅画,又有谁能真正欣赏呢?
以上为【韩干马十四匹】的翻译。
注释
1. 韩干:唐代著名画家,以画马著称,曾为唐玄宗宫廷画师,注重写实,所画马匹肥壮雄健,体现盛唐气象。
2. 攒八蹄:形容两马并行,八只马蹄紧凑移动。“攒”意为聚集、靠近。
3. 宛颈:低头弯曲脖颈的样子。
4. 騣尾齐:鬃毛和尾巴整齐一致。“騣”同“鬃”,指马颈上的长毛。
5. 任前双举后:前腿腾起,后腿高抬,形容马的腾跃姿态。
6. 老髯奚官:长须的马夫。“奚官”为古代管理马匹的仆役。
7. 前身作马通马语:传说此人前世为马,故能理解马的语言,带有戏谑与想象色彩。
8. 微流赴吻若有声:细小的水流流入马嘴,仿佛能听见饮水之声,极言刻画之细致入微。
9. 既济:已经渡过水流。“济”意为渡河。
10. 马中龙:比喻骏马中的佼佼者,如龙在群马之中,超凡脱俗。
以上为【韩干马十四匹】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观赏唐代画家韩干所绘《马十四匹图》后有感而作,融绘画鉴赏、人生感慨与艺术哲思于一体。全诗以细腻笔触摹写画中十四匹马的动态与神态,不仅再现了画面形象,更通过诗意升华赋予其生命气息。诗人由画及人,由艺及道,最终发出“世无伯乐亦无韩”的浩叹,既是对人才埋没的悲悯,也是对知音难遇的艺术孤独的抒发。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追求,以及其豪放中见精微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韩干马十四匹】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题画诗的形式展开,通过对韩干《马十四匹图》的细致描摹,展现出高超的艺术再现能力。开篇即以“二马并驱”“二马宛颈”等排比句式,勾勒出群马行进的节奏与秩序感,动静结合,形态各异。中间段落写八匹马饮水涉水之态,用“微流赴吻若有声”这样通感式的描写,使视觉画面产生听觉联想,极具感染力。结尾“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一句,以静制动,突出此马的卓尔不群,象征精神之独立与气度之沉稳。
全诗结构井然:前八句写马之形,次六句写马之神,最后四句转入议论与感慨。由实入虚,由画及人,自然引出“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的自许之语,既赞韩干写实之功,又显自己诗笔之妙。末二句“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陡转悲慨,表面叹知音难觅,深层则寄托了对艺术价值被忽视、人才不被赏识的普遍忧思。此诗可谓题画诗中的典范之作,充分展现了苏轼融通诗画、出入物我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韩干马十四匹】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马如生,笔力雄健,而结语苍茫,有千古寂寞之感。”
2. 纪昀《纪批苏诗》:“摹写生动,步步生姿。‘微流赴吻若有声’七字,真得化工之妙。”
3.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题画诸作,此为第一。写形写神,兼而有之;末数语感慨深至,非徒夸技而已。”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于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此诗尤为显著。‘后者欲涉鹤俯啄’,以鹤喻马,新颖而不失真。”
5. 张鸣《苏轼选集》评此诗:“在精细描摹中寄寓人生感慨,是苏轼题画诗的典型风格。末联对知音的呼唤,实为文人自我价值确认的焦虑表达。”
以上为【韩干马十四匹】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