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被罪业纠缠已五十年,常修八苦棒喝与十三禅法。
如今却披上僧衣回到玉局观,自己也怀疑此身是否真是五通仙人。
以上为【南华老师示四韵,事忙,姑以一偈答之】的翻译。
注释
1. 南华老师:或指南华禅师,宋代高僧,亦可能泛指道家或佛门师者。南华亦可指《南华真经》(即《庄子》),此处或借指修道之人。
2. 四韵:指对方所赠之诗为四韵七言律诗,古人唱和常依原韵。
3. 姑以一偈答之:“偈”,梵语“偈陀”简称,佛教中用于表达禅理的诗句。此处表明苏轼以禅语回应,形式自由,不拘格律。
4. 恶业:佛教术语,指由贪嗔痴所造之不良行为及其果报。此处用作自嘲,喻指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的根源。
5. 五十年:苏轼作此诗时约在晚年(约60岁左右),“五十”为虚指,言岁月久长。
6. 八棒:可能指禅宗常用棒喝手段中的“八种棒法”,象征严厉教化;亦或泛指修行中经历的种种磨难。
7. 十三禅:佛教禅法分类,或指某种系统禅修法门;亦可能为虚数,形容禅修次数之多或体系之完备。
8. 纳衣:僧人所穿百衲衣,象征清贫修行。此处表明诗人已有出世之志。
9. 玉局:指玉局观,道教宫观名,宋代常作为闲官安置之所。苏轼曾任“玉局微官”,此处借指出仕之余归隐修心之地。
10. 五通仙:佛教中指具足五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但未断烦恼的仙人,不同于佛家阿罗汉。此处自疑为“五通仙”,既显修为境界,又暗含未能彻底解脱之憾。
以上为【南华老师示四韵,事忙,姑以一偈答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以自嘲口吻回顾一生修行与仕途沉浮。诗中“恶业相缠”并非实指罪孽,而是对人生困顿、宦海风波的感慨;“八棒十三禅”体现其融合儒释的思想倾向,既有禅宗棒喝之机锋,又有系统的禅修实践。“归玉局”既指退居闲职,亦暗含返璞归真之意。末句“自疑身是五通仙”语带双关,表面似言得道成仙,实则流露迷惘与超脱交织的复杂心境,展现苏轼晚年对生命归宿的深刻思索。
以上为【南华老师示四韵,事忙,姑以一偈答之】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高度浓缩了苏轼晚年的精神世界。首句“恶业相缠五十年”开篇沉重,将一生宦海浮沉归于因果业力,语言简练而情感深沉。次句“常行八棒十三禅”转而述修行历程,既有禅宗顿悟之风,又见渐修之功,体现其融通儒释的思想特质。第三句“却著衲衣归玉局”写现实处境——虽着僧衣欲求超脱,却仍居“玉局”这一官职机构,形成身份错位的张力。结句“自疑身是五通仙”尤为精妙,表面似自诩得道,实则透露出对“究竟解脱”的怀疑与反思,正是这种“疑”,彰显其思想的清醒与深度。全诗语言质朴,意象丰富,以禅语写人生感悟,堪称东坡晚年禅诗代表。
以上为【南华老师示四韵,事忙,姑以一偈答之】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语涉禅机,而情寄身世,非真耽空守寂者所能道。”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七引冯舒语:“‘八棒十三禅’奇语,非通内典不能解。”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东坡晚年诗多带禅味,此尤明显。然不落套语,自有我在。”
4.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坡公好以释氏语入诗,如‘五通仙’之类,非徒炫博,实寓身世之感。”
5.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遇赦北归后,时苏轼已历尽贬谪,思想趋于内省,诗中“自疑”二字最见其晚年心境。
以上为【南华老师示四韵,事忙,姑以一偈答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