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貉稽说:“我的口碑很差。”
孟子说:“没有关系。士人厌恶这种多嘴多舌。《诗经》说过:‘愁思重重压在心,小人视我眼中钉。’孔子是这样的人。‘不能消灭别人的怨恨,也不要失去自己的声誉。’文王是这样的人。”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九节 】的翻译。
注释
貉(mò)稽:人名。姓貉,名稽。
理:和顺。
“忧心”两句:见《诗经·邶风·柏舟》。悄悄,忧愁的样子。愠,恼怒。
“肆不殄”句:见《诗经·大雅·绵》。肆,故,既然。殄(tiǎn),灭尽。厥,代词,其。问(wèn),通“闻”,声誉。
貉稽:战国士人,生平不详,赵岐注“貉姓,稽名”
不理于口:遭口头非议,朱熹《集注》“不理,犹不顾也”
憎兹多口:当为“增兹多口”,《说文》“憎,恶也”段注“古书多假借”
忧心悄悄:语出《诗·邶风·柏舟》,毛传“悄悄,忧貌”
愠于群小:郑玄笺“愠,怒也;群小,众小人在君侧者”
肆不殄厥愠:出自《诗·大雅·绵》,马瑞辰《通释》“肆故今也,殄绝也”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九节 】的注释。
评析
此章通过经典互证构建士人精神防线。孟子面对貉稽的困境,首先以“无伤”二字确立根本立场,继而提出“士憎兹多口”的普遍命题(按:据考“憎”当为“增”之通假),随后连续援引《诗经》典故:先引《邶风·柏舟》暗喻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处境,再引《大雅·绵》彰显文王处岐山时的智慧。两层引证形成历史纵深,揭示圣贤皆难免谗毁的客观规律,最终在“不殄愠”与“不陨问”的辩证统一中,完成对士人独立人格的哲学论证。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九节 】的评析。
赏析
貉稽被群小攻击,非常苦恼,于是请教孟子。众口铄金,他怎么不烦恼呢?
孟子劝他说,没关系,士人便厌恶这些小人七嘴八舌地议论人。然后他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说,像孔子那样伟大的圣人也曾被群小攻击议论,像周文王那样伟大的圣人也招致小人的怨恨,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不照样是圣人吗?
此章的精妙处在于三重意蕴的熔铸:在心理层面,以“无伤”消解世俗非议的精神压力;在历史层面,用孔子的现实困境与文王的历史经验构建双重参照系;在哲学层面,通过“不殄愠”的包容与“不陨问”的坚守,揭示士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既不屈从流俗亦不回避矛盾。孟子深谙“《诗》可以怨”的经典功能,其引《诗》方式非简单比附,而是让貉稽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身定位,这种“以经解经”的阐释策略,既彰显儒家道统的延续性,又体现士阶层面对政治压力的集体智慧。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九节 】的赏析。
辑评
汉·赵岐《孟子章句》:“此章言正己信心,不患众口。众口喧哗,大圣所有,况于凡品之所能御?”
清·焦循《孟子正义》:“‘憎’当为‘增’,《诗·正月》《云汉》传皆云‘憎,增也’。多口者,一人一言,积而成多,故云增。”
康有为《孟子微》:“此文最明独立不惧之义。孔子愠于群小,文王不殄厥愠,皆能自立。孟子以二圣慰貉稽,所以振士人之气而坚其志。”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十九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