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杀死别人亲人的严重性:杀死别人的父亲,别人也会杀死他的父亲;杀死别人的哥哥,别人也会杀死他的哥哥。那么,虽然父亲和哥哥不是自己杀死的,但也相差无几了。”
孟子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杀害别人亲人的严重后果:你杀了别人的父亲,别人也会杀你的父亲;你杀了别人的兄长,别人也会杀你的兄长。
那么,(虽然父亲和兄长)不是你自己亲手杀死的,但也就只相差那么一点点罢了。”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七节】的翻译。
注释
一间:指相距很近;间,隔。
重:严重,分量重。
一间:相距很近,相差无几。间,间隔,差距。
杀人亲:杀害别人的亲人。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七节】的注释。
评析
此章是孟子对复仇行为及其后果的深刻洞察。他并非在提倡“以牙还牙”的复仇逻辑,而是通过揭示这种近乎必然的连锁反应,来强调“杀人亲”这一行为的极端严重性。孟子指出,当你杀害了别人的亲人,就等同于亲手为自己的亲人招致了杀身之祸。所谓“一间耳”(相差无几),是指虽然在形式上并非亲自下手,但在因果关系和道德责任上,自己就是那个始作俑者,其罪责与亲手杀害相差无几。这番论述旨在警醒当权者和世人,必须敬畏生命,尤其是他人的亲人,任何暴行最终都会通过一种近乎自然的报应机制,反弹到自身及其家族身上,从而从根本上否定和劝阻暴力的使用。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七节】的评析。
赏析
按中国古代习俗,无故杀人父兄,人家可以报仇杀你之父兄。因此,自己的父兄好像不是自己杀的,其实也跟自己杀的差不多了。
“言吾今而后知者,必有所为而感发也。一闲者,我往彼来,闲一人耳,其实与自害其亲无异也。”
这段论述虽然简短,但逻辑严密,振聋发聩。其力量在于运用了“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将心比心,揭示了人类社会关系中一个残酷而真实的互动法则。孟子没有使用高深的理论,而是用最直白的事实——“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来呈现暴力行为的自我复制性和毁灭性。这种论述方式极具冲击力,能让听者立刻感受到切肤之痛。“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是点睛之笔,它超越了简单的因果报应说教,深入到行为者的道德责任层面,指出其无法推卸的肇因责任。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行为后果的高度敏感和对社会和谐的深切关怀,充满了睿智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七节】的赏析。
辑评
汉·赵岐《孟子章句》:“ 孟子言, 今日后知杀人之亲, 重慎也。 一闲者, 我往彼来, 闲一人耳。 与自杀其亲何异哉? ” (赵岐强调孟子此言是为了让人慎重对待杀害他人亲人的行为。他认为“一间”是指中间只隔了一个行凶者,这与自己杀害亲人没有什么区别。)
宋·朱熹《孟子集注》:“ 言吾今而后知者, 必有所为而感发也。 一闲者, 我杀其亲, 人杀我亲, 其闲相去一人耳。 其实与自害其亲无异也。 ” (朱熹推测孟子是有所感触而发此论。他解释“一间”是指中间只隔了一个人(指对方复仇的行为),但其实质和自己害死亲人没有不同。)
清·焦循《孟子正义》:“ 此章申明上文‘ 善战者服上刑 ’之意。 好勇斗狠, 以危父母, 即此杀人之父、 杀人之兄, 而人亦杀其父、 杀其兄之谓也。 …… 知此, 则知皆迫于势之相报, 而残杀之祸, 终无已时。 惟仁者无敌, 故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焦循将此章与孟子前文批判战争的观点联系起来。他认为喜好勇力、斗殴,从而危及自己父母的行为,就是本章所说的相互仇杀。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这种相互报复的残杀祸患没有尽头。只有仁者无敌,所以不嗜杀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七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