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翻译
滕文公问道:"齐国要加固薛地的城池,我很恐惧。
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答道:"从前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来侵犯,他就离开迁到岐山下居住。
这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能施行善政,后世子孙必定会有称王天下的人。
君子创立基业传承统绪,是为了让后人能够继承。
至于能否成功,则取决于天意。
您能对齐国怎么样呢?只有努力施行善政罢了。
"
以上为【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节 】的翻译。
注释
薛:古国名,任姓诸侯国,邻近滕国,为齐所灭。
大:同“太。”邠(bīn):同“豳”,在今陕西旬邑西。
狄人:即獯鬻(xūn yù),又称猃狁,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部。
垂统:把皇位和基业传给子孙后代。
1. 筑薛:齐国在薛地筑城威胁滕国
2. 大王:周先祖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
3. 邠:今陕西彬县,周人早期聚居地
4. 狄人:北方少数民族
5. 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周人迁居后兴盛之地
6. 创业垂统:创建基业,垂示统绪
7. 可继:能被后代继承
8. 天也:由天命决定
9. 如彼何:能拿他(齐国)怎么办
10. 强为善:努力推行仁政
以上为【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节 】的注释。
评析
本章展现孟子"王政在天"与"尽人事"相统一的政治哲学。面对滕文公的军事焦虑,孟子通过太王迁岐的历史典故,将具体防御策略提升到治国根本原则层面。其核心论点是:外力压迫乃"不得已"之天命,君主唯一能掌控的是"强为善"的人事努力;"创业垂统"着眼于子孙王业的长期规划,与"筑薛"的短期防御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儒家"以仁德化解危机"的治国智慧。
以上为【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节 】的评析。
赏析
齐国人将要加高加固薛地的城墙,这让弱小的滕国十分恐慌,滕文公不知如何是好,问计于孟子。孟子告诉他,过去周太王因弱小而被赶得到处跑,但因他实行仁政,他的子孙周武王终于为王,一统天下。至于将来能否像太王的子孙那样成功,那就靠天意了。
孟子认为,在齐强滕弱的情况下,滕国若想自立自强,的确是很难的。为子孙计,滕文公只有努力实行仁政而已。在处理与大国的关系上,孟子则认为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
“言大王非以岐下为善,择取而居之也。”
“言能为善,则如大王虽失其地,而其后世遂有天下,乃天理也。然君子造基业于前,而垂统绪于后,但能不失其正,令后世可继续而行耳。若夫成功,则岂可必乎?彼,齐也。君之力既无如之何,则但强于为善,使其可继而俟命于天耳。此章言人君但当竭力于其所当为,不可徼幸于其所难必。”
此章在《孟子》"小事大"生存智慧中具有典型意义。孟子巧妙运用"时空转换"的论辩艺术:在空间维度上,将滕国危局转化为太王迁岐的历史镜像;在时间维度上,把眼前军事威胁延展为"后世子孙"的王业图景。特别是"不得已"三字,既承认小国的现实困境,又揭示圣人顺应时命的智慧。结尾"强为善而已矣"的斩截论断,将消极防御转化为积极修德,这种危局中的价值坚守,正是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精神的政治实践。
以上为【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节 】的赏析。
辑评
1. 朱熹《孟子集注》:"此章言人君但当竭力为善,若夫成功则天也。深戒文公不可侥幸以求苟免。"
2. 焦循《孟子正义》:"太王去邠非畏狄人,正为子孙计耳。孟子引此所以开悟文公,当为后世图不可徇目前。"
3. 康有为《孟子微》:"强为善三字乃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注脚,虽天命攸归,人事不可不尽。"
4. 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在这里不是教人逃避,而是教人用实行仁政来争取民心,与《梁惠王上》第五章主旨相通。"
以上为【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