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你错了。夏禹治理水患,是顺应水的本性而行,因此夏禹是使水流入四海。如今你治理水患是使水流到邻国那里去。水逆流行进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人最厌恶的。你错了。”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一节 】的翻译。
注释
壑:本指沟壑。文中指承受水患的地方。
水逆行:指下流壅塞,水倒流。洚(jiàng)水:大水泛滥。
白圭:战国时水利专家,曾任魏惠王大臣
壑:本指沟谷,此处引申为泄洪区
水之道:水的自然规律,《孟子·离娄下》有“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洚水:《说文解字》“洚,水不遵道”,指违反自然规律的洪水
仁人所恶:与《梁惠王上》“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形成哲学呼应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一节 】的注释。
评析
本节通过“治水方法论”的对比揭示仁政本质。白圭的“以邻为壑”代表功利主义的转嫁危机,大禹的“以四海为壑”象征儒家“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孟子将治水技术问题提升到政治伦理高度,以“水之道”喻“政之道”,强调执政者应具备整体关怀与责任担当。末句“仁人之所恶”的断语,成为后世评判政治行为的重要道德标尺。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一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承上章继续写孟子与白圭对话。
白圭说,我治水比大禹强。
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水,顺应往下流的本性,以四海为沟壑,为天下治水。你治水却以邻国为沟壑,让邻国成为水乡泽国,损人利己,是仁者厌恶的行为。
这种把灾祸转嫁给别人,却自鸣得意的做法,当然是应该批评的。
“水逆行者,下流壅塞,故水逆流,今乃壅水以害人,则与洪水之灾无异矣。”
此章展现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首先以“子过矣”直接否定对方观点,继而通过“禹之治水”建立正确范式,再用“今吾子”构成尖锐对比,最后以“洚水-洪水-仁人恶之”的三段推论完成道德审判。在逻辑链条中,自然规律(水之道)与社会伦理(仁人之心)被巧妙统一,使技术性讨论转化为价值判断。这种将专业知识纳入儒家伦理框架的言说方式,典型体现了孟子“义利之辨”的思想精髓。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一节 】的赏析。
辑评
汉·赵岐《孟子章句》:“水逆行者,不下则上,不左则右,以邻为壑,非禹之所行也。”
宋·朱熹《孟子集注》:“禹之治水,因其自然,白圭凿之以利己,其害在人,故孟子深斥之。”
清·焦循《孟子正义》:“以邻国为壑,即《春秋》诸侯交相倾轧之实,孟子借治水明王道也。”
现代·杨伯峻《孟子译注》:“此章揭示儒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脉相承。”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一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