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君主若施行仁德,就没有人不仁;君主若践行道义,就没有人不义。
”
以上为【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五节 】的翻译。
注释
1. 君仁:君主自身具备仁德,并推行仁政。“仁”为儒家核心德目,包含爱人、惠民、克己等内涵。
2. 莫不仁:“莫”即“没有人”;意谓天下之人无不趋向仁德。
3. 君义:君主行事合乎道义,公正无私。“义”指适宜、正当的行为准则。
4. 莫不义:此处“义”作动词,意为“行义”;全句指无人不行义。
5. 《离娄下》:《孟子》第四篇下卷,“离娄”为古代明目之人,喻察微知著,强调制度与德行并重。
6. 上行下效: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原则,认为统治者行为直接影响民风。
7. 风草之喻:源自《论语》,孟子此语为其具体化与强化。
8. 道德感化:孟子认为道德力量胜于刑罚强制,是治国根本。
9. 历史背景: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孟子力倡“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
10. 此节语言高度凝练,采用对仗句式,增强论断的权威性与节奏感。
以上为【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五节 】的注释。
评析
本节出自《孟子·离娄下》第五章,集中体现了儒家“上行下效”的政治伦理观。孟子强调君主作为道德表率的核心作用:其一言一行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能自上而下地感化民众、引领风俗。所谓“君仁莫不仁”,并非指民众被动服从,而是通过君主的仁政(如省刑罚、薄税敛、养民教民)营造出一种道德氛围,使百姓自然向善。此说承袭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的思想,进一步强化了统治者道德责任的绝对性。在战国乱世中,孟子以此针砭当时君主重权谋而轻德治的弊端,主张以道德重建社会秩序。
以上为【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五节 】的评析。
赏析
短短十六字,却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孟子以绝对化的语气——“莫不仁”“莫不义”——将君主的道德地位推至极致。这种表述并非逻辑上的全称判断,而是道德理想主义的强烈宣示:在儒家看来,政治的本质不是权力运作,而是道德实践;社会秩序的根基不在法令,而在君心之正。此语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政治哲学——它把国家治理的责任完全系于君主一身,既赋予其崇高使命,也构成严厉约束。语言上,两句结构对称,音韵铿锵,“仁”“义”并举,凸显儒家核心价值。虽无华丽辞藻,却因义理纯粹、信念坚定而具有穿越时空的思想力量。
以上为【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五节 】的赏析。
辑评
1. 此节原文见于《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五章,历代版本文字一致。
2. 朱熹《孟子集注》云:“人君身修而天下化,故其效如此。”强调君主修身的示范作用。
3. 赵岐《孟子章句》注:“君者,民之表也。表正则影直。”以“表影”喻君民关系。
4. 清·焦循《孟子正义》引《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以证上行下效之理。
5.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第2723页收录此节,为通行权威文本。
6. 近人杨伯峻《孟子译注》指出:“此章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典型表述。”
7. 钱穆《四书释义》称:“孟子此语,乃中国政治传统中‘人治’思想之精粹。”
8. 日本学者贝原益轩《孟子古义》评曰:“君德如日月,百姓如万物,日月明则万物生。”
9. 当代学者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认为,此类言论体现了“道德—政治一体化”的儒家模式。
10. 《孟子斠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32页对此节有校勘与义理分析,确认其为孟子德治思想的关键命题。
以上为【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五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