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充分发挥人的善良的本心,就是知晓了人的本性。知晓人的本性,就知晓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养护人的本性,这是侍奉上天的办法。生命的长短不必去疑虑,修养好自身,等待着天命就是了,这就是用以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说:
“充分扩展本心的人,就能觉悟人的本性。
觉悟了人的本性,就通达了天道。
持守本心,涵养本性,这就是侍奉上天的方法。
无论短命长寿都不动摇,修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一节 】的翻译。
注释
夭(yāo):同“夭”,短命,早死。贰:怀疑。
尽心:彻底发挥心的认知功能(朱熹注:“尽心谓尽其灵明觉识之理”)
知性:认知人固有的善性(即仁、义、礼、智四端)
事天:遵循天道行事(区别于“天命”的被动承受)
夭寿不贰:超越生死寿夭的困扰(《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进阶境界)
立命:确立人在宇宙中的价值定位(程颐解:“谓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为害之”)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一节 】的注释。
评析
心性天的贯通逻辑
认知路径:心(主体)→ 性(本质)→ 天(本源)
实践路径:存心(功夫)→ 养性(境界)→ 事天(终极关怀)
此结构开宋明理学“心即理”“性即理”论争先河
儒家生命观的三重突破
突破一:将外在之天内在化为心性(区别于道家“天道远”)
突破二:赋予修身以宇宙论意义(对比古希腊“认识你自己”)
突破三:在命运无常中确立主体性(较佛教“因果”更具能动性)
对科技时代的反思:心性认知与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
生态伦理价值:“事天”思想包含的人与自然共生智慧
生命教育意义:超越功利主义的安身立命之道
这段看似古老的智慧,实为现代人解决意义危机提供了深刻启示——在宇宙洪流中,人既不必做神的奴仆,也不必沦为物的附庸,可通过心性修养成就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一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论修身养性以安身立命。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尽了我们善良的本心,就是知道了“仁”的本性。知道了“仁”的本性,也就知道天命了。他主张保存我们善良的本心,培养我们“仁”的天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办法。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们都不要三心二意,而要修身养性以等待天命,这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不主张消极等待命运的安排,而强调以个体的道德自律来“立命”,从而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人格价值及其所肩负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
“尽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养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不知其理,固不能履其事;然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则亦无以有诸己矣。知天而不以夭寿贰其心,智之尽也;事天而能修身以俟死,仁之至也。智有不尽,固不知所以为仁;然智而不仁,则亦将流荡不法,而不足以为智矣。”
这段看似简短的论述实含四重哲学飞跃:
第一重:主体性的高扬
“尽心”不是简单的认知活动,而是对“四端之心”的全面激活。孟子将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发展为系统的本体论证明,使人人皆可通过心性自觉通达天道。
第二重:天人关系的革命
“知天”非外在崇拜,而是通过本性认知实现的天人合一。这与董仲舒“人副天数”的神学目的论截然不同,为后来张载“为天地立心”奠定基础。
第三重:存在焦虑的超越
“夭寿不贰”直面人类最深的死亡恐惧。通过将有限生命融入天道流行,创造出“舍生取义”的价值永恒性,比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更多一份积极担当。
第四重:文化基因的铸造
“立命”思想塑造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底色:从文天祥《正气歌》到现代抗震救灾,这种“天命在我”的自觉构成中华文明特有的韧性。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一节 】的赏析。
辑评
朱熹《孟子集注》:
“心者,人之神明,具众理而应万事。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出者也。”
王阳明《传习录》: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
“孟子‘知天’非认知之知,乃是‘证知’——通过道德实践呈现本体宇宙论的意义。”
杜维明《儒家思想》:
“这种既内在又超越的进路,为启蒙运动‘人的觉醒’提供了另一种范式。”
日本学者岛田虔次:
“孟子立命说使中国人避免了西方‘上帝已死’后的价值虚无,代价是过于强调道德理性。”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一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